洱海立法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0093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洱海于1984年开始立法准备,1989年实施洱海管理条例,并于1998年修订,2004年修正。本文就洱海二十年的立法实践,探索调整条例所涉及的各方关系,深化湖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作用地位和湖泊自身的认识,有效管理保护湖泊,提高条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使洱海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其他文献
设立保护性缓冲带被认为是世界上脆弱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中国,湖滨带技术受到了从事湖泊治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湖滨缓冲带的保护范围还被拓展到缓冲区。但是,缓冲区的界定,缓冲区与缓冲带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展缓冲区的生态建设等理论问题还不是十分清楚。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之滨,辖太湖重污染区竺山湾。以周铁镇域作为太湖湖滨带缓冲区的研究案例,实地考察了周铁镇域
水资源供需失衡、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调整区域水资源供需关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或者单纯增加污染治理投资很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论文在分析武汉市水资源供需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对武汉市水资源供需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和趋势预测。模型将武汉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工业、水资源和水污染4个子系统,通过灵敏度分析选择
湖泊是陆地上的重要水体,湖泊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陆地水生态系统。生态需水是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核心,同时又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最积极要素之一。目前,生态需水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抚仙湖的形成、水量平衡以及水生态需水组成,计算抚仙湖生态需水量,从而提出应根据生态需水量的要求,合理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确保抚仙湖的最小生态需水量。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自然处理技术,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课题结合环太湖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特点,以提高污水处理厂尾水稳定达标(一级A)和削减向受纳水体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为目标,通过对传统的人工湿地技术进行集成和创新,构建并优化了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新型组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及其强化设施,并在无锡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成功示范,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组合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本底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恶化。当前,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草海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为了适应草海环境保护的需要,应对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文章在分析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对草海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
巢湖流域地区种植业农田养分流失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但真正由农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确切情况,具体到农田流失的氮、磷的准确数量,大家都不清楚.本研究在巢湖流域麦稻轮作农田种植条件下,针对氮、磷径流流失的特征展开实地监测和测算.通过2008年一年的实地监测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处理小麦和水稻产量有大致相同的趋势,处理间差异都极显著,表现出: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常规施肥≈减氮30%>减磷50%
双桥河流经巢湖市区西北部并在巢湖北端入湖,底泥淤积严重.结合“双桥河环境综合整治”及“国家重大水专项”之“湖泊”主题的工作需要,对双桥河入湖口-双桥段开展了工程地质初勘和底泥深度调查及取样.两岸地层岩性基本一致,可钻深度(10m)以内主要是淤泥和淤泥质粘土(未见底).现场获得底泥深度有效数据116组,沉积物岩芯17个.其中,入湖口至健康西路桥段淤积严重,水体感官指标差,尤以健康西路桥以南的两大拐弯
目前,我国湖泊正面临着水质恶化和生态退化的危机。而我国对于大型湖泊流域水环境治理的主流思路是“控源截污”、“休养生息”,利用湖泊的自净能力实现水质修复。然而,仅靠“休养生息”,治理难度将非常大,还会耗费很长时间。生态基技术具备高效、经济、简单的特点,已形成成熟的应用体系,可为湖泊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第一,以生态基为核心,直接对水环境进行修复;第二,采用简单低廉的治理方式,推动农村面源污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项目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太湖流域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内容包括行洪供水通道工程、退垦环湖(含堤线调整)工程、生态清淤工程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本文重点分析了工程的行洪、供水和水环境效果,结果表明: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对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改善东太湖水生态环境作用显著。
本文通过对洞庭湖与鄱阳湖的异同比较,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国这两个最大的淡水湖,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对调蓄长江洪水和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治湖治山治水相结合的湖泊治理开发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