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颌面部的常见疾病,会累及咀嚼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和(或)口面部的相关结构,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异响、张口受限、咀嚼困难,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困扰。TMD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常见疾病,头颈姿势可能与疾病发生相关,对存在异常头颈姿势的TMD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头颈姿势训练,可以调节肌力平衡,改善肌肉收缩模式,增强头颈部本体感觉,进而改善TMD患者的头颈姿势控制能力,对疾病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产生有利影响。本研究分别对存在头前伸姿势的TMD患者进行姿势训练和健康教育,采用照片法评估姿势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头颈姿势,比较训练前后两组的头颈姿势变化,探索运动治疗对患者头颈姿势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a)纳入标准:18至45岁;依据TMD研究用分类及诊断标准(ResearchDiagnosticCriteriaforTMD,RDC/TMD),经专业医生诊断确诊为TMD;照片法姿势评估头颈角度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a)由门诊部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对姿势训练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头颈姿势训练:(1)姿势教育:指导患者学习正常头颈中立位及下颌姿势位,目的是改善患者对头颈姿势的感知和控制;(2)牵伸训练:对姿势相关的紧张肌群,如颈部伸肌群、胸小肌、斜方肌上束等进行牵伸,目的是放松紧张的肌肉,每个动作维持3-5s,重复5-10次,不限制进行的时间,以患者感觉牵伸后肌肉放松舒适为宜;(3)力量训练:对姿势相关的无力肌群进行力量训练,如颈前屈肌群、中下束斜方肌,目的是锻炼较薄弱的肌群,增加肌肉力量,帮助维持正常的头颈姿势,每天1组,每个动作维持10秒,休息2-3s,每组重复5-10次。每次训练约30min。b)对照组仅接受健康教育:由门诊部的康复治疗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患者头前伸姿势的危害性以及维持正常头颈姿势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习正常的头颈中立位及下颌姿势位,并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维持。3)疗效观察:干预前,采用照片法分别测定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头部旋转角及头颈角,评定头前伸程度;3周后门诊随访,同样采用照片法测定两组的头部旋转角及头颈角,评定头前伸程度,并进行前后对比。前后评估均由不知晓患者的治疗师独立完成。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正态分布情况采用Shapiro-wilk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秩和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头部旋转角、头颈角以x±s表示,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治疗前,训练组头部旋转角度平均为19.30±3.21°,对照组平均为20.18±1.99°,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4);训练组头颈角平均为47.52±3.64°,对照组平均为49.05±5.2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7)。分别对两组进行姿势训练和健康教育后,训练组头部旋转角度度平均为19.26±2.18°,对照组平均为19.73±1.78°,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37);训练组头颈角平均为55.26±2.34°,对照组平均为48.36±4.36°,两组相差6.90°(95%置信区间:4.76-9.04°),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为期三周的训练,训练组的头颈角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相较于训练前增加了7.74°(95%置信区间:6.30-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53°,且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头颈姿势训练可以显著改善TMD患者的头前伸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