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普通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但某些颅内动脉瘤因为罕见,因此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在处理此类动脉瘤时经常因为准备不足而被迫打“遭遇战”,从而面临巨大手术风险的被动局面.在2015 年8 月初-2017 年8 月底的二年时间中,作者实施了52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其中遭遇了5 例奇异的颈内动脉瘤,其中4 例为血泡样动脉瘤,总结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一些教训,现报告如下.一 临床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但某些颅内动脉瘤因为罕见,因此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在处理此类动脉瘤时经常因为准备不足而被迫打“遭遇战”,从而面临巨大手术风险的被动局面.在2015 年8 月初-2017 年8 月底的二年时间中,作者实施了52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其中遭遇了5 例奇异的颈内动脉瘤,其中4 例为血泡样动脉瘤,总结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一些教训,现报告如下.一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年龄40~58 岁.发病方式为破裂发生SAH 或者为处理其他动脉瘤时偶然发现.其中,有3 例手术证实为血泡样动脉瘤,1 例为血泡样动脉瘤短期急剧增大形成的假性动脉瘤,1 例为夹闭眼动脉瘤后颈内动脉张力改变所引起的破裂出血.5 例均采用翼点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其中成功夹闭3 例,孤立1 例,包裹1 例.二结果 3 例夹闭和1 例无包裹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 例孤立病例术后发生梗死,肢体中度偏瘫.三 讨论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是指一类发生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血管分叉处的动脉瘤,一般位于颈内动脉的内侧壁或者上壁.文献报道BBA 的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0.9~6.5%,是蛛网膜下腔出现出血的少见原因.与普通动脉瘤相比,这种动脉瘤常常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再出血机率高.虽然这种动脉瘤的出血量一般较大,但是出血后初次的CTA 检查动脉瘤为颈内动脉小的膨出,一般为宽颈,或者呈浅的“囊袋状”突起.术中一般显示动脉瘤为“烂草莓”状,动脉瘤壁非常薄弱和脆弱,在颈内动脉的基底部没有明确的瘤颈,直接夹闭极容易将动脉瘤基底部撕裂而大出血.尸检病理结果显示动脉瘤基底部动脉壁局部结构缺陷,覆以薄层纤维组织和外膜,缺乏普通动脉瘤颈所具有的胶原层,因此也常被看做“假性动脉瘤”.BBA 非常罕见,直接夹闭非常困难,很容易招致致命性的大出血,若在术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术者应在术前仔细阅片,对于非常规部位的“奇异”动脉瘤应该警惕BBA 的可能,然后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其中BOT 试验必不可少,以便术中不能夹闭动脉瘤时决定是否行动脉瘤孤立术加搭桥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外科手术经验.按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分布分为三型.一型,多发动脉瘤全部位于颅中线一侧;二型,多发动脉瘤分布于颅中线两侧,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近端;三型,多发动脉瘤分布于颅中线两侧,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或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远端.一期手术采用单侧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如经同一手术入路可夹闭其
研究背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可以分为典型三叉神经痛(Classic Trigeminal Neuralgi,CTN)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Atyp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ATN).CTN和ATN在术前核磁共振发现、手术中明确责任血管以及手术效果等方面均有差异.为了详细阐述两者的MRI表现差异以及其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
目的 探讨颅骨修补术后发生癫痫的相关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对1075 例颅骨缺失患者实施了颅骨成形术的患者.将患者分别按开颅术后修补时间(小于3 月一组、3~6 月一组、大于6 月一组)、开颅去骨瓣原因(外伤组715 例、高血压脑出血组210 例、动脉瘤手术组35 例、其他原因如骨瘤切除术、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动静脉畸形术后115 例、)、是否行扩
目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作用于效应神经元,不仅能促进受损效应神经元的修复,而且能促进断裂的神经纤维再生长,并形成新的突触联系,进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由于神经生长因子分子量较大,血脑屏障(BBB)通过性差等特点,外周给药效果欠佳;髓鞘注射等中枢给药虽然疗效较好,然而创伤大且并发症多。经鼻是一条近似无创的给药途径。
目的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改良,现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听力丧失作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目的为比较手术措施改进前后两组之间听力丧失发生率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4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措施改进前患者(A组)203例,改进后(B组)240例.手术改进措施包括早期
目的:研究经鼻蝶显微手术中应用自体骨重建修复鞍底、蝶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2年0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科经蝶手术后未行鞍底、蝶窦重建病例62例(对照组)和2014年01月-2016年02月期间我科经蝶手术后行鞍底、蝶窦重建病例65例(观察组)。对该127例病例的完整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背景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主要通过限制健侧肢体活动,达到强化使用和训练患侧肢体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并可能诱导脑出血后大脑结构的改变。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已被广泛用于脑卒中康复。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否加强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出血后大鼠脑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目的:面肌痉挛是常见的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以发作性的半侧面部肌肉抽搐为典型表现,公认唯一能够根治的方法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即MVD手术),现总结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7年间开展的面肌痉挛MVD手术,了解本组病例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探讨面肌痉挛MVD规范化手术的流程和特点。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 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别应用常规药物(对照组)和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及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或者术后1d、4d、7d、14d 的GCS 评分,入院或者术后1d、4d、7d、14d 的脑水肿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出院当天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以及随访3 个月的远期生活质量评估得
目的 研究外伤后应用预防颅内感染药物应用疗程对外伤后脑脊液漏引起颅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病人外伤后脑脊液漏可能引起颅内感染,入院后常规应用预防颅内感染药物,头孢曲松钠2.0,静脉滴注,12 小时一次,一组应用头部曲松钠至脑脊液漏停止当天,另外一组应用头孢曲松钠两周,但排除患者脑脊液漏两周仍没有停止的患肢.结果 发现两组患肢颅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脊液漏有引起颅内感染的可能,但应用预防感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