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风的灾害损失预估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来源 :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08年第8号台风"凤凰"正面登陆福建省的移动路径与强度变化、大风暴雨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为了检验和评估防御台风和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在台风登陆前,根据历史相似台风灾情对比分析,考虑物价增长因素,结合热带气旋影响评估模式,进行台风灾害损失的预评估,在台风消失后对实际灾情进行成灾评估分析,并采用德尔斐专家评估法,通过对福建省防抗台风的有关省直单位的11名领导和专家进行台风灾害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咨询调查,由专家们填写定性评估和定量估算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这次防御"凤凰"台风气象服务中,福建省气象部门指挥得力,应急到位,预报准确,服务及时,效果很好,经统计推算减轻台风灾害的损失为9.4亿~14.1亿元,从而使一个中等偏强正面登陆影响福建省的台风所造成的灾害损失降低到中等偏轻程度,为防抗登陆台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组致密砂岩气分布广泛,有利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多重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基础,它决定了储层岩石的原始组分和岩石结构,不仅控制着主要储层的分布范围,同时影响着后期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关键,它不仅影响储集空间的演化和孔喉结构特征,并最终决定储层物性的好坏和现今储层的分布状况;构造作用是条件,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少量孔隙度,关键是极大地改善储层渗滤
本文在对不同含硫煤的分布地区进行说明的基础上,指出煤中硫的分布与含煤沉积环境相关,并对脱硫技术进行分析。
本文以2012年8月7~8日调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车排子镇高砷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作简要论述。
本文在阐述致密油概念基础上,指出在致密油储层演化研究中,致密储层的形成和油气充注的时间关系是关键的问题,其将影响致密油的勘探与开发,并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进行分析。
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安多县白垩纪系上统马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火山岩的空间分布关系,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成分演化规律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洋盆演化、俯冲过程的地球化学记录,得出:以期进一步丰富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研究。藏北安多马登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酸性低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
本文以冀东北华尖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测试的研究,得出:华尖金矿成矿流体为中一高温、低盐度且变化范围较大的NaCI-H2O体系流体,从成矿前期经历主成矿期到成矿后期温度盐度及成矿压力均有递减趋势,且成矿流体物质以H20,CO2,N2及有机物质为主,表明成矿流体为还原性流体,成矿环境亦可能为还原环境。
本文以南勐腊县南坡铜矿床为研究对象,从主量因素、微量元素阐述了铜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南坡矿床属沉积一成岩同生矿床。南坡铜矿具有与滇中砂岩铜矿不同的成矿机理,为“表生集聚一成岩成矿”,沉积期在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下,铜质经有机吸附作用富集,形成胶状集合体,经成岩压实作用成矿,局部经历了后期热液改造,沉积建造时的有机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起到了巨大贡献。
本文以青海果洛龙洼金矿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以阿斯哈金矿脉中含绢云母部分样品为测试对象进行了测年。果洛龙洼矿区比较透明的石英中见流体包裹体。磨制了包裹体片11件,选取了11片用于显微测温,4件用于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挑选了9件石英单矿物用于氢氧同位素分析,进而从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探针、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方面对流体包裹体进行详述。
本文利用福建省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的福建沿海6个气象站近3年的每天两次(08时和20时)48小时内6小时间隔的风速预报和实况资料,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风速预报模型.对分别采用两层和一层隐层结构不同隐层节点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大量试验,同时按照风速的大小进行建模,结果表明采用一层隐层3个隐层节点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最佳预报风速的模型.经过人工神经网络订正后沿海的风力预报精度比MM5中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8年入侵台湾岛及邻近区域的热带气旋出现的各类异常路径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由于台湾地形的影响,导致入侵这一带区域的热带气旋结构及其周围的气压场和流场发生变化,并可能诱生出地形槽或低压,使TC出现左折、右折、打转和诱生低压发展取代原热带气旋的异常路径.异常路径的形成是环境流场和特殊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在不同区域的异常路径,地形和环境作用的主次关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