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地流转的发生建立在农地转入方与转出方达成一个双方可接受的价格的基础上,如果农地转出户的意愿受偿价格(WTA)和转入户的意愿支付价格(WTP)相差太大,农地流转则受到抑制.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种粮目的分化与不同农户的意愿价格差异的逻辑关系,然后基于种粮目的分化视角,探讨导致种粮目的分化的因素如何影响农户意愿价格,最后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5省4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机 构】
: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流转的发生建立在农地转入方与转出方达成一个双方可接受的价格的基础上,如果农地转出户的意愿受偿价格(WTA)和转入户的意愿支付价格(WTP)相差太大,农地流转则受到抑制.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种粮目的分化与不同农户的意愿价格差异的逻辑关系,然后基于种粮目的分化视角,探讨导致种粮目的分化的因素如何影响农户意愿价格,最后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5省4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促使农户种粮以满足口粮为主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越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非农收入比越高、冷浸田面积比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地区等,对WTA和WTP的影响存在差异;②促使农户种粮以增加收入为主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越多和非水稻作物收入占种植收入越高,使得农户不愿转出农地,导致WTP显著变小;③促使农户种粮以追求利润为主的因素主要是农户拥有大型农业机械,愿意为转入农地支付更高的价格,导致WTA和WTP显著变大.政府要想促进农地流转需要为农户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提高社会保障、增加大型农机购买补贴等工作.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电子招标投标方式不仅能够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而且增加了招投标活动的透明度,同时还有利于行政主管机关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监管.但目前我国电子招标投标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实践中很多问题缺乏解决与处理的依据,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出发对电子招标投标中合同效力与证据固定问题进行分析.
通讯线路的采购属于很多企业的战略物资采购范畴.三大运营商的通讯线路各有其特点,定价策略均采取总部授权下的各地分支机构自主经营体制.采购方可以通过外部协同、内部管控,对通讯线路租赁实施战略采购布局,以框架协议的方式确立双方长期合作关系,每一份订单中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形成竞争,通过衍生服务优化成本结构,等等.继而通过推进通讯线路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强化精细化、动态化采购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3号)要求和《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的规定,国家即将建立起一个功能建构完整、数据传输规范、信息互联互通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体系.各省市也积极推进省、市公共资源及大型国有企业招投标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将与国家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对接.这一完整体系的建设,通过对使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交易项目及招标采购的货物、服务及
论文采用F(a)re-Primont指数法测算了1985-2013年中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检验了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支农力度、九年义务教育两项制度,具有正的水平效应和负的增长效应;(2)工业化、城市化、加入WTO和税费改革四项制度,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的水平效应和正的增长效应;(3)农产品
多数农户对确权后转出农地持中立甚至否定态度,这与产权理论和政策预期存在明显差距.本文构建了"农地确权—资产专用性—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揭示其内在机理,并采用2014年吉林省9市1444个样本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转出农地;农地确权强化了资产专用性,进而抑制农户转出农地;农业资产、人力资本、土地资产专用性和土地依附程度显著抑制农地转出,而社会资本专用性则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探究了制度和新型村民自治组织在农地确权纠纷处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村集体是纠纷处理的主要层级;(2)非正式制度中的人情关系、家族势力、以及习俗和道德观念在处理农地确权纠纷时发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相互强化,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约束人的行为,实现低成本的纠纷处理;(3)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是纠纷调解的主要机构,能整合村内社会资本,易取得村民信任,并减少信息
激励农户转出农地是增加农地流转市场供给活力的重要保证,对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山东、河南、湖南和四川四省56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村级产权干涉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村级产权干涉主要指村级组织对农地进行调整或对农地流转进行管制.研究表明,村级产权干涉会造成农地产权的不完整,增加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抑制作用.为促进农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决策并非遵循经济效益至上的原则,而是通过农民生存伦理的"道义经济"原则予以体现.本文基于对新疆维吾尔族聚居村落的考察,认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进及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宗教信仰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少数民族熟人社会中差序格局下"自己人"逻辑对市场规则的排斥、"象征性"地租与互惠机制的形成,共同建构了农民土地流转中道义理性的生成机制.在此情境下,农民自发的农地流
文中以我国粮食主产区36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土地总产出、土地生产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转入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与其它农户的差别不大,而土地转出农户的生产效率则显著低于其它农户;土流转市场不发达的黄淮海地区的土地生产效率显著低于其它地区;在投入要素中,农业劳动力质量和资本技术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基于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本文将研究依照契约租与经济租对比视角下,划分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分析相对健全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和相对不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之间博弈主体间的共性与差异,尤其是从集体组织的角色切入,认为不能够笼统的说集体组织的存在能够促进缩小土地流转的契约租与经济租之间的差距,而应结合其具体扮演的角色,从维护承包权稳定、促进信息交流、提供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