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人群在长期单一、重复的环境中保持固定的身体姿态(站姿和坐姿为主)下进行作业,极易造成以习得性姿势控制异常(Acquired Postural Control Anomaly)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躯干肌群潜在损伤。然而目前国内关于职业人群习得性姿势控制异常与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临床医学领域,因此本文主要从运动学角度分析并对解决姿势控制的方法展开一系列研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职业人群"、"姿势控制"、"习得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为主要中文检索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超星数据库、EBSCO外文数据库等相关文献数据库,时间范围是1993年-2019年,查阅中外文文献共60余篇;并对教育部体卫司、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教育处的相关领导,美国青少年儿童体育教育培训与训练机构(SPARK,TITLEIST,EXOS)相关研究人员与培训人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相关方面的学者,解放军301医院、北大康复医院的康复医学专家,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专题访谈,获取了诸多有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进一步从运动学领域的姿势控制视角出发,对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习得性姿势控制和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当前研究水平下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治疗和缓解方法,并在现有水平下拓宽思维,致力探索更加经济高效的治疗方法,缓解职业人群的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病症,进一步改善习得性姿势控制异常现象。研究结果:1)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除了职业因素和非职业因素,还包括身体姿势控制因素。长期"非自然"强迫体位,如不良的蹲位、站位和坐位等,极易造成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发生。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形成的原因进一步证实了骨骼肌功能失调与异常的身体姿势之间有着互为因果关系的理论,是由于长期习得的姿势控制出现问题,导致关节肌肉处于失衡状态,强侧肌肉持续被牵拉变长,弱侧肌肉持续舒张变短,所以理论上认为可以通过改善骨骼关节肌肉间的失衡问题,从而改善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现象,进一步可达到缓解习得性姿势控制异常现象的目的。2)传统干预手段中,关于职业人群中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缓解方法手段大多集中在临床医学领域,而在运动训练领域大多运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很少甚至没有对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展开的研究。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干预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致包括:筋膜松解术、关节松动术、触发点消除、等长收缩后舒张等等手法训练,并且存在以下几个特点:耗时长、消费高、难根除。另外,早期研究中还包括以器械为主如超声波、电刺激、离子导入等为专业运动员进行治疗的方法,但当前运动训练领域,还未有采用上述方式为职业人群治疗的研究。因此,运动训练领域在姿势控制视角下探索缓解职业性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探讨。3)姿势控制理论视角下的肌肉电刺激训练(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简称MES)在运动员的肌肉失衡中发挥一定积极的作用,通过肌肉电刺激干预——当不同频率和强度电刺激作用于运动神经时,运动神经被激活后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肌肉可引起肌肉强烈收缩,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同时缓解肌肉紧张。肌肉电刺激训练可使患病部位在关节无运动时更好的展现交互抑制模式,根据肌肉收缩舒张模式,主动肌与拮抗肌间的关系,引起主动肌和拮抗肌在关节无运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和舒张,以肌肉电刺激训练对职业人群慢性骨骼肌肉损伤进行治疗时,过程更加经济高效,可以不占用工作时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研究结论:职业人群的工作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的基础,职业人群所特有的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现象对其工作表现具有直接的不良影响,间接的会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医学临床学领域探索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现象,很少从运动学领域出发探索治疗方法的研究。近期,部分学者已经开始从运动学角度出发,以姿势控制角度为基础,去探索习得性姿势控制能力和慢性骨骼肌肉损伤之间的关系,未来此方面的研究势必成为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