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乡村经济的政策指南。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活动融入运动小镇为研究内容,深入调研山西省运动小镇发展现状,提出民俗体育活动融入运动小镇的构想,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省运动小镇建设机制:(1)挖掘乡村、城市各方资源,实现运动小镇产业转型;山西省主要处于山脉纵横、丘陵起伏之地,坐拥黄河、汾河两大知名水系,运动小镇在规划部署中依附"绿水青山"这一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户外休闲运动项目,利用特有的河流文化和丰富的山脉资源,及原生产地的天然有机生态食品,是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休闲游、聚会趴的好去处。基于此,提升运动小镇的吸引力,刺激消费群体的重复消费和回头效应。2019年在山西省举办的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赛后为这座城市留下58座体育场馆和举办高水平赛事的体育设施。例如,晋中市榆社县云竹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二青会举办公路自行车项目比赛,投资建设的公路自行车赛道。除此之外,还有运城市圣天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二青会火炬传递、铁人三项比赛的场地,大同市承办冬季项目的开赛活动。二青会的成功举办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文明标识,运动小镇应充分利用这些无形的运动精神、体育文化等元素,协同推助山西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形转变。乡村、城市对运动小镇发展潜力巨大,要利用好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打造一个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运动小镇。(2)明确乡村居民需求,加快实现建设美丽乡村;运动小镇是绿色产业,可带动乡村地区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率,使具有保护绿水青山和改善民生的多功能产业,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加速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好转,但由于山西省部分农村贫困地区资源匮乏、人口稀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急需聚集型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依托运动小镇建设需求,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彻底摆脱农村地区脏、乱、差的恶劣氛围。同时,运动小镇的发展为乡村地区注入生命活力,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改善当地居民精神面貌,激发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实现山西省建设美丽乡村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推动力。(3)吸纳本土人才,为运动小镇固本培元、守根铸魂;产业要发展,要以人才集聚为先决条件,运动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专业型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休闲体育和体育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人才积累,为小镇的发展建言献策。现下,我国运动小镇人才匮乏、本土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笔者以为,运动小镇为保证人才的高质量输入和本土性人才保有,运动小镇在人才培育上必须要与山西省当地高校体育学科专业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定向培育机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学期末设立专业知识、技能考核制度,成绩优异者颁发学期奖学金,以资鼓励。在科学知识指导下,经过层层甄别选拔后为运动小镇输送专业型人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扶贫先扶智"为先导,帮助农村地区居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鼓励高素质人才回乡就业,固本培元,为运动小镇的文化建设守根、铸魂,为体育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4)创新运营模式,有效规避同质化问题。基于此,为山西省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提供参考价值。运动小镇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运营模式的同质化。运动小镇的运营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他们对小镇经营的总体规划、决策部署与方案实施等环节起到顶层设计作用。因此,不管运动小镇以何种模式创新运营方式都要综合考虑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引导小镇走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重中之重。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逐步弱化行政权,在运动小镇建设中政府主要起带头引领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等工作。尤其是在财政拨款方面,山西省近年遭遇经济滑铁卢,急需产业转型,在政策驱使下为运动小镇今后发展积极打开绿色通道,把运动小镇的经济效益作为缓解和消除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双方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现阶段主要目标。同时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导并不断调试与市场的关系。其次,保持企业与社会组织多主体参与治理,各责任主体秉承"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从多方位视角共同勾画运动小镇建设蓝图,深度挖掘小镇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地理环境资源等硬性资源要素,共同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治理体系,实现运营机制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