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黄"是中、日、韩等地著名的药用真菌,是硬质的多孔菌,分类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名称最早见于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随后亦见于全世界最早的官方编修药典《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亦有记载桑黄。刘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中国药用真菌》指出桑黄的学名是Phellinus igniarius,中文名称是"火木层孔菌",在1978年版的《中国药用真菌》又指出真正的桑黄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Phellinus linteus的同义名)。日、韩学者数十年来皆以P.linteus作为桑黄的学名。戴玉成研究认为P.linteus只分布在中美洲和非洲,东亚地区过去被鉴定为P.linteus的种,其实是P.baumii(鲍姆木层孔菌),此观点是部分正确。桑黄在古代文献所载究竟是何种真菌?就文字理解应该是长在桑树上的黄色物种。现今日、韩学者认为桑黄学名是P.baumii(过去称为P.linteus),在中国则分别有支持P.baumii及支持P.igniarius为桑黄学名的两派。Phellinus igniarius为一复合种,可生长在许多种类的阔叶树,这群在欧洲包含至少十二个种。本研究乃针对P.baumii-P.linteus相关种类依据子实体形态及n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两项特征皆可用以区别不同的桑黄种类,而桑黄种类与其寄主植物种类也有相关性。本研究发现桑黄真菌核心种类有Inonotus baumii,I.vaninii,I.johnsonianus,I.weirianus,I.lonicerinus,★lonicericola,I.linteus,I.repandus及产自东亚的纤孔菌属(Inonotus)三个种。本研究显示商业上重要的桑黄菌种寄主主要是桑树及杨树。民间普遍使用的P.igniarius,以及亦当成桑黄使用的广义木层孔菌属(Phellinus s.l.)一些种类如P.laevigatus,P.laricis,P.lundellii,P.pini,P.tremulae,P.tuberculosus和P.yamanoi等,则非桑黄真菌核心种类。分类问题厘清之后才能评估如此多不同种类的所谓桑黄真菌之保健功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