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对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数字文化供给、流动文化服务、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以及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等进行探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和正式实施的背景下,阐述新形势下文化馆工作发展趋势,促进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职能的充分发挥,有效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出 处】
:
2018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对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数字文化供给、流动文化服务、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以及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等进行探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和正式实施的背景下,阐述新形势下文化馆工作发展趋势,促进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职能的充分发挥,有效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其他文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则直接关系到京津冀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新时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一亩三分地”惯性思维和“行政区文化”束缚,加强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文化合作模式,实现共建共享.
当今的群众文化工作有着建“高原”、建“高峰”的硬任务,只有打破市群众艺术馆和各个区县文化馆的界限,才能集中所有能人,建设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功能性群体,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天津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把全市的群众文化做成一盘大棋,最终形成天津市群众文化的突飞猛进.
推进天津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只有深入基层,了解最真实的现状和群众的呼声与需求,才能真正把好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确保文化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惠及于民,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均等化”带来的文化福利.
从建构主义视角来分析,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是共同的建构物,其建构的是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共同体.建构这一共同体的前提是文化认同,手段是文化联动,目标是文化自觉和文化共兴.
文章围绕文化馆的创新能力来破解上述的焦虑,明确行动轴心:即要去掉文化倦怠,要懂得发挥文化馆精神层面的力量。朝阳区文化馆一直在自我塑造、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形成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并轨发展模式:建立独特的总分馆制;资源共享共聚,进行文化拓展;社群经济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力量;全民引导等。
京津翼三个地方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离实现三地融合、共享还有一定差距。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现在大部分是线下的,迫切需要把它们互联网化,变成互联网产品,从而摆脱地域的限制,让当地民众得到更好的服务.北京、天津、河北只要把我们的公共产品互联网化,马上用户人群急剧增加,价值也会增加.
公共文化领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群艺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文化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和障碍,寻找到解决路径,是推动公共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重点以文化馆培训为研究案例,在介绍文化馆培训意义的基础上对于所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经过对文化馆和培训机构的比较和宁波全民艺术普及的借鉴后,结合自身实际,阐明适当引入社会
群众文艺创作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而群众文艺创作激励机制研究是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当前群众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实施创作激励机制的方法和措施,以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共同为文艺创作出谋献策,勤奋耕耘.本文首先对群众文艺创作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对当前群众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
京津翼地区需要加强协同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强优质资源、优质服务的下沉和延伸,发挥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该有的功能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未来京津冀在协同发展方面应该在五个方面发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细则配套规章的制定上,给全国做出引领和示范;在区域协同发展,优质资源、优质服务共享、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率先突破政策瓶颈方面,为全国做出引领和示范;在文化馆的转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经过4年取得的成绩让人瞩目,特别是在商贸、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成效显著.在文化协同方面也多方推进,有关文化产业、文物的一系列战略框架协议相继签署、项目对接洽谈会以及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落户北京,文化交流与合作格局初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仍是探索性的、浅层次的,与上述领域相比,迈出步伐有待进一步提速,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采取方式有待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