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新趋势,努力实现洞穴旅游发展的五个转型

来源 :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7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洞穴旅游而言,它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起步时期,最早进入旅游业领域的资源种类之一,提出了发展理念转型,由单纯的经济诉求到社会多元诉求,产品开发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由低技术、理念落后向高技术应用转型等方面的建议,洞穴旅游作为中国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早的旅游产品类型,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市场挑战和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激烈竞争。
其他文献
本文讲述了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了中国主要岩溶地貌景观类型及其代表,鉴于岩溶自然因素和多种文化遗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宣传、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同时传播有关的岩溶知识,从而更增强这些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并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揭示白云岩岩层中所发育洞穴系统中的中的洞穴水水—气CO2分压对洞穴沉积环境的影响.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对绥阳双河洞系中的皮硝洞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一个水文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皮硝洞洞穴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Mg2+和SO42--Ca2+-Mg2+型水,受到上覆石膏岩层的影响很大,SO42-离子浓度的急剧升高改变了洞穴水原先的化学特性;2.洞穴水的矿物饱和
岩溶洞穴发育一般性规律浅析,根据对项目组进行的典型岩溶洞穴地质遗迹进行调查情况来看,岩溶洞穴的一般发育决定于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的特性、气候、外源水和地貌等,而就岩性相似区域来说,地质构造格局和裂隙的发育,决定了岩溶地下空间发育的方向、密度、强度,甚至空间大小,岩溶洞穴地质遗迹评价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针对其自然属性,即科学性、观赏性、完整性、典型性、稀有性进行分级评价,提出了增
通过在重庆武隆地区开展1∶5万江口图幅的岩溶洞穴地质遗迹示范调查,利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洞穴测量、景观摄影等多种工作方式,对图幅内六个乡(镇)级行政单位约440平方公里的工作区进行了岩溶洞穴地质遗迹资源普查,基本查明了该区内以芙蓉洞为代表的乌江干流和芙蓉江流域岩溶洞穴的区域分布、规模特征和发育规律,共调查岩溶洞穴136个,涵盖岩溶区面积约330平方公里,占图幅面积的75%.除芙蓉洞外,还重点调查
喀斯特洞穴环境变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洞内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的研究对保护洞内景观以及旅游洞穴的游客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双河洞系大风洞与响水洞中选取共30个监测点,自2015年7月开始对洞内气温、湿度、CO2浓度、气压等指标进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风洞与响水洞洞内气候环境及气候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响水洞CO2浓度、湿度、气压在监测期间总体上高于大风洞.同时响水洞气温与CO
对贵州省内和双河洞历次科考过程中第四纪动物群化石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认为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讨论了研究发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报道了今年绥阳县双河洞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样品ICP-MS铀系定年结果显示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岩包裹年龄为距今6.75万年,初步认为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以上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
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洞穴步甲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小结.在贵州共记录和发现洞穴步甲15属50余种,分别占全国已知洞穴步甲属和种类的1/3和40%以上,丰富的洞穴步甲物种资源表明,贵州喀斯特堪称洞穴生物的特丰产地.无论从属级阶元还是从种类上来看,贵州均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洞穴步甲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喀斯特地区。相信随着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还会有内量的属种被发现。因此,贵州喀斯特堪称洞穴生物的特丰产地。
为探究旅游洞穴空气环境时空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沿大风洞水平洞道布设10个监测点,并对每个监测点在垂直剖面上(洞顶部、中部、底部)进行为期11个月(2015年10月-2016年8月)的监测,通过分析得出大风洞洞内空气环境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①大风洞空气环境要素(CO2、温度、相对湿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大体上CO2、温度和湿度表现为冬季低,夏季高的特点;②春、夏、秋季洞内外空气交换较弱,由洞
中国岩溶洞穴目前已知49种甲壳动物.本文总结了中国洞穴甲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洞穴适应性和分布洞穴,描述一钩虾科新种:德江钩虾Gammarus dejiangensis sp.nov..
洞穴环境是一类特殊的较为孤立的生态系统,洞穴生物因在特殊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特点、特征和行为,对于研究地质事件、进化、适应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生物进化和地质研究的重视.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洞穴生物是过去广为分布的地表生物区系的孑遗类群,这些古老的物种可能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迁,逐渐转入洞穴中生活,一方面它们必须适应新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产生新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它们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