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Ⅰ号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意义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i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中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源多期成藏特征,由于塔中1号带奥陶系灰岩构造结构是非常不均匀的,只有通过大量薄片分析,才不会漏掉现象和不会误判烃包裹体期次。本研究通过15口井流体包裹体系统观察,发现塔中1号带奥陶系灰岩中烃包裹体种类多、共生,多期次且常沿一个裂缝多期充注,给烃包裹体分期研究带来困难。
其他文献
塔中Ⅰ号坡折带西缘主要包括塔中86井区和塔中45井区,位于塔中Ⅰ号断裂带的西端,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和良里塔格组、下奥陶统鹰山组均见到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并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1段-良3段均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在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低产油流,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西缘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两套烃源岩的生排烃期,认为塔中
不整合是通常是区域性地壳构造运动、海(或湖)平而升降或局部构造作用的产物,不仅代表着一段缺失的地质历史,使得上下地层之间呈出现明显的沉积间断,而且其本身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各种场所,而且还可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本文介绍了不整合类型对油气运移性能的影响,浅谈了不整合垂向结构对油气运移性能的影响。
输导体系是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及其相互配置的总和。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能成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的聚集量,以及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位置。本文介绍了输导体系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油气运移期与输导体系有效性的匹配关系以及不同时期输导体系的演化等决定输导体系有效性的因素。
长10油层组位于上兰叠统延长组的最底部,该层组在以往的勘探中尚未获得过重要成果。近期在陕北志丹地区长10油藏的新发现,可以说进一步拓展了石油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长10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浅谈了油源对比情况,分析了成藏因素与勘探潜力。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腹部地区地层展布平缓,大型断层不发育,深部目的层段(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砂岩,部分为白垩系底部砂岩)普遍发育成岩后强超压系统,目前已发现的绝大多数油气储量集中分布在超压顶面附近(超压顶界面之上300m至之下100m范围内)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内。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为研究对象,从油气地球化学的角度详细研究超压顶面附近源岩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分布
歧口凹陷是黄骅盆地最大的富油气凹陷,具有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藏类型多样的特点,歧口凹陷的油气分布从深层到浅层、从盆内到盆缘,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介绍了“四种”疏导体系类型,指出港东断层是北大港地区油气疏导的“断层泵”。
营尔凹陷位于酒泉盆地东部,沉积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第三系、下白垩统,发育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下白垩统自上而下分为中沟组(K1z)、下沟组(K1g)、赤金堡组(K1c),下沟组自上而下又细分为K1g3,K1g2,K1g1三段。本文介绍了依据原油性质与生物标记化合物组成特征将凹陷原油划分的五个族群,指出凹陷内部原油纵向分层明显,基本为自生自储,局部垂上运移距离较短。
东濮凹陷西部是中原油田重要的含油气地区,本文根据西部断阶带目前的勘探程度和地质综合研究已取得的认识,分析研究本地区成藏地质条件,总结、认识已有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规律,预测可能的油气藏类型,对指导下一步勘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塔中82井区的塔中82、塔中821、塔中823、塔中824井主要以产凝析油或轻质油为主。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82井区油气成藏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中构造圈闭大多沿断裂带展布,已发现的油气藏中90[%]以上空间位置与断裂有关。本文重点研究成岩缝隙和构造裂缝与油气的关系,据裂缝穿插关系、含烃包裹体情况、氧碳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将塔中奥陶系成岩缝隙和构造裂缝按形成时间先后及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成泥砂质缝合线、与平行方解石脉(Ⅰ)以及黑色泥质缝合线等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