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GS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v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小儿时期严重的慢性进行性肾小球疾病.1957年由Rich首先描述,系累及部分肾小球(<50%)、部分毛细血管袢的以局灶和节段分布的硬化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NS)为主要特点,也是小儿时期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根据病因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或特发)性和继发性FSGS两大类,原发性FSGS的病因则不明确. 但是,近年来,基于FSG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病因不明的原发(或特发)性FSGS的范围逐渐缩小,很多FSGS的病因不断得以阐明,尤其是确定了多个可导致家族性和先天性/遗传性FSGS的致病基因,如NPHS2、ACTN4、CD2AP、TRPC6和WT1等,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基因在获得性NS也可存在异常. 先天性/遗传性FSGS多为难治性大量蛋白尿或NS且对激素治疗抵抗和预后差.因此,对其早期、确切的诊断至关重要.但是,这些疾病的遗传异质性较大,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复杂,甚至不同致病基因会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因此,确切诊断不能仅是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更为重要的是应做到"基因诊断",即确定遗传型和突变基因. 因此,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逐一阐述已经明确的FSGS相关致病基因的生物学信息,而这也是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学者十分关注、也十分活跃的疾病研究领域. 1、NPHS2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激素耐药型NS 2、ACTN4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家族性FSGS 3、TRPC6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FSGS 4、CD2AP与先天性肾病模型及散发性FSGS 5、WT1与综合征性FSGS
其他文献
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N和DR的发生、发展,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即与葡萄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多元醇代谢旁路及蛋白激酶C的活化、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形成以及氧化应急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DN和DR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但在文献和临床试验中对此定义的描述很不一致.有的将其定义为血Cr上升超过50%,或较基础值升高0.5mg/dl,而有的人将其定义为需要透析治疗的.因此,ARF发病率、病因学和结果与所涉及的患者群和所用的ARF定义相关.
肾脏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是肾脏主要的固有细胞之一,占肾小球细胞总数的30%~40%,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之间,邻接内皮细胞或基底膜,其形态不规则,细胞突起可伸至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或经内皮细胞之间伸入毛细血管腔内,胞质内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吞噬泡等,胞体和突起内有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系膜细胞主要功能为:合成系膜基质及基底膜成分,参与细胞外基质的更新和修
国家统计局在结束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后发布的数据称,2005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龄人口首次超过1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或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也日益明显,老年人中的CKD(chr
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是指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常规剂量[泼尼松1mg/(kg·d)]的激素治疗8~12周无效,或初始使用激素治疗有效,复发后再次使用激素无效的情况.而在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多数学者认为使用泼尼松1mg/(kg·d)16周肾病综合征不缓解才可被认定为激素抵抗.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台征的病人由于病程较长,
近十余年来,CRRT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除急慢性肾衰竭外,多脏器功能衰竭、脓毒血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术后等危重患者中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但这些患者往往因为病情复杂,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因此对这些患者而言在行CRRT治疗中无论是药物剂量不足还是剂量超标,都会影响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仅就CRRT治疗中药物剂量的调整及影响因素做一陈述.一、CRRT中影响药物清除的因素1、药物分子量:C
肾移植患者在肾移植术后必须常规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通常我们都是根据免疫抑制方案中规定的剂量或药物浓度目标值来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但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同样的药物不同的个体之间不同的免疫抑制效应、同样的药物浓度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产生的毒副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药物在联用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时产生的效用也存在差别.免疫抑制的理想目标是既要达到预期
半个多世纪以来,血液净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新的治疗模式不断涌现,治疗领域亦日益拓广,以血液透析(HD)、血液虑过(HF)、血浆置换(PE)和血液灌流(HP)为代表的经典血液净化技术日臻成熟,并且不断衍生出新的治疗技术和模式,血液净化已成为目前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多器官衰竭、败血症、药物与毒物中毒,以及多种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与经典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比较,新的治疗模式主要包括:一、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经肾脏排泄的代谢物质清除减少,同时由于CKD时病理生理变化(如氧化应激、羰基应激、微炎症反应等)导致一些代谢物质在体内蓄积.以往通常把代谢产物当作是反映肾脏功能损害的指标.此后的研究显示,一些代谢产物具有非常活跃的生物学效应,参与了CKD心血管疾病、肾性骨病、贫血、免疫功能异常、透析相关性淀粉样等变多种并发症的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呈逐年上升的疾病,既往认为肾脏病不是一个最常见的疾病,然而随着对其损伤新指标的认识及评判功能计算方法的进步,肾病发病率的概念己大大改变,我国虽然尚未有全国大性肾功能降低者流行病学详细资料,但根据个别地区报告,先在普通人群中约为8~9%,据推测全国1亿人左右有不同程度的CKD,上述数据几乎与高血压患者数相似,比糖尿病患者数略多.然而大多数人对这组人群的危险性及重视程度远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