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数值试验给出了自适应网格细化(AMR)算法与精确解和均匀网格中解的对比,可以看出AMR算法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同时,减少了大量的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在复杂介质及存在地表等情况下的数值模拟,AMR算法同样比均匀网格更高效的同时,给出理想的计算结果。这使得我们利用同样的计算条件可以给出更高频地震模拟结果。
【机 构】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23002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数值试验给出了自适应网格细化(AMR)算法与精确解和均匀网格中解的对比,可以看出AMR算法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同时,减少了大量的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在复杂介质及存在地表等情况下的数值模拟,AMR算法同样比均匀网格更高效的同时,给出理想的计算结果。这使得我们利用同样的计算条件可以给出更高频地震模拟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古地磁学方法,通过提取在宽城罗家沟村附近中元古代长城系团山子组中发现的三叠纪岩床所记录的古地磁信息,证明其特征剩磁方向就是记录的侵位时获得原生剩磁,并与现有的三叠纪的古地磁特征剩磁方向进行比对,进而获得研究区域在该时代前后可能经历的构造活动,块体旋转等。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构造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燕山地区是一个创新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为了进一步约束华北相对于其他克拉通的位置,本文对辽西地区、河北地区侵位到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进行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岩床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中等大小的钛磁铁矿,剩磁为原生剩磁,代表1.35Ga岩床侵位时记录到的地磁方向。根据此古地磁极及华北克拉通目前已有的古地磁极,表明在华北1.35Ga岩床事件后,华北克拉通和其他克拉通之间发生了裂解,这起裂解事件极有可能成为超大陆Columbia裂解在华北的响应。
本文报道了华北地台18~13亿年间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的新数据,尝试建立了这一时期的极移曲线,从而确定了华北地台在Nuna中的位置。目前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和解释表明Nuna超大陆至少从18亿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聚合,1780Ma时期已经具备了全球的规模。
本文选择位于南海北部中沙海槽的两个重力活塞钻孔ZSQD2 (114.160E, 19.580N,水深681 m,岩芯长190 cm)和ZSQD34(114.740E,19.050N,水深1820 m.岩芯长184 cm),以1 cm间隔连续取样,进行详细的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说明在千年、百年时间尺度范围内,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的变化也许不是同步的,方向的异常不一定对应于强度的低值。相对强度的总体特征
本文研究表明,西安护城河中趋磁细菌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其中淡水a-变形菌纲趋磁细菌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推测同时合成磁铁矿和胶黄铁矿磁小体的趋磁杆菌可能含有两套矿化基因系统。对趋磁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深入认识将为后续趋磁细菌生态环境意义研究、磁小体矿化机理以及趋磁细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从中国和美国25个地电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综合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分子生态学技术和生物统计等方法,系统研究比较不同地点沉积物中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趋磁细菌多样性可能与地磁场强度及其他一些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由于趋磁细菌小体具有种群特异性的特点,因此沉积物中化石磁小体的数量和类型可能可以作为重构古地磁强度变化以及古环境变化的潜在替代性指标。
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极尖区场向电子,对2001年9月30日Cluster卫星在极尖区观测的场向电子事件进行研究,并分析上行/下行电子的起源以及与场向电流的关系。然后对2001年9~10月的一次连续磁暴期间的极尖区的场向电子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场向电子与地磁活动的关系。
本报告将分别从日冕仪的白光观测以及射电频谱仪的射电观测两个方面综述近期在CME与冕流相互作用方面取得的进展。
本文基于岩石实验得到的速率和状态准则,分别利用准动态和动态的数值方法,模拟孤立走滑断层的长期演化行为,并进行比较。结果为基于RSF准则,动态和准动态方法都完整模拟出了特征地震的复发现象,并有大致相同的应力积累和地震成核过程。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裂缝型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本文利用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模型,将介质中厚度较薄的一层替换为具有高孔隙度的柔性层以表示含周期性定向排列裂隙的孔隙介质,并结合线性滑动裂隙模型给出高、低频各向异性等效模量计算模型,并对含裂隙孔隙介质中纵波衰减和速度频散特征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