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根据常州气象观测站1952-2013年共62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常州市高温年代际、年际、月变化规律和周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温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呈现年代际波动特征,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呈下降趋势,8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且≧37℃高温日数也急剧增加.(2)高温日数年际变率大,≧35℃高温日数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4倍,其中最多年为2013年,≧35℃、37℃的
【机 构】
:
常州市气象局,常州 213001 江苏省气象局,南京 2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常州气象观测站1952-2013年共62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常州市高温年代际、年际、月变化规律和周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温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呈现年代际波动特征,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呈下降趋势,8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且≧37℃高温日数也急剧增加.(2)高温日数年际变率大,≧35℃高温日数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4倍,其中最多年为2013年,≧35℃、37℃的高温日数分别为48、20天.(3) 5-9月均有≧35℃的高温出现,7月高温日数最多,8月次之,5月最少.而≧37℃高温仅出现在6-9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9月最少.(4)常州年高温日数呈现15a、 9a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此外还存在明显的6a和4a次周期特征.
其他文献
基于华北台阵的噪声互相关函数数据,对比程函方程成像结果和传统的地震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反演的结果,它们整体而言显示出比较一致的特征。短周期时(T<10s)主要对应上地壳,都呈现东部沉积盆地为低速,西部山区为高速,并且各向异性信息主要是受控于断裂带和构造带的走向。在中等周期的时候(T=20-25s)主要对应中下地壳,呈现东部高速西部低速的特征,这主要是受控于东西部地壳厚度的差异,并且可以大体圈出华
利用Wu和wentzcovitch发展的计算弹性新方法计算量不到常规方法的十分之一,且保持计算精度,我们计算了整个地幔温压范围内铁方镁石的弹性特性,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铁方镁石的立方对称性决定了铁磁矩转变只会显著降低体模量、对剪切模量没有类似的效果。但在高压实验很难做到完全静压,出现的偏压会破坏铁方镁石的立方对称性,从而导致横波波速的反常降低。这比较好的解释了发表在Science的铁方镁石弹性实验测量
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高压实验研究,液态地球外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同时含有约10wt%的轻元素,例如碳、氢、氧、硫、硅 .然而外地核中究竟含有哪些轻元素,这些轻元素的含量各是多少,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在上述轻元素中,S被认为是外地核中的主要候选轻元素之一:地壳和地幔中S的含量要比其他挥发性元素少几个量级,这有可能意味着在早期地球形成过程中S随Fe进入了外地核;铁陨石之中基本都存在S元素;Fe-S体
利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数据,对2010年7月12日江苏沿江地区梅汛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文章交代了本次降雨产生的天气背景和降水实况,其径向速度图像中由零速度线走向和正负速度值配置可反映风场辐合辐散情况,进而帮助了解雨势发展;将由径向速度数据反演的散度产品与NCEP散度数据做定性对比,确定其在天气过程中的垂直高度场中的辐合辐散分布对反映降水动力场的适用性,发现两者整个散度场趋势有较好一
利用1981~2010年逐年月雷暴日数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冷水江市雷暴天气的特征变化和灾害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全市雷暴日数总体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现阶段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以10a左右为一个周期中,每5a左右会出现一个峰值,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雷暴集中出现在3~8月,约占全年雷暴出现日数的87%;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农村防雷还有待加强.
暴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的灾害性天气,针对南通近43年中出现的15次区域暴雪,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等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结合预报员经验,着眼于暴雪日前两天亚洲低纬天气系统的配置、欧亚的高纬环流背景和高原东部中纬低值系统的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探索其在暴雪产生前的征兆.结果发现:(1)南通区域暴雪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的产物;(2)青藏高原东侧的低值系统,对产生暴雪有重大贡献;(3)中低
采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再分析资料、1°×1°的NCEP GDAS资料和2.5°×2.5°的NOAA大气环流资料,结合NOAA HYSPLITv4.8轨迹模式对0604号热带风暴"Bilis"整个生命史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模拟分析,并分析了"Bilis"暴雨增幅前和增幅后的水汽输送轨迹及不同来源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Bilis"整个活动过程中主要有四支水汽输送通道,分别是源自索马里、孟加
根据1961-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EOF和SVD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强度、频次和降水总量的时空变化和异常分布特征,讨论了夏季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年极端降水强度在60年代初出现最大值,70年代末出现最小值;夏季降水强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极端降水频次70年代初出现最大值,70年代末出现最小值;夏季和冬季降水频次均呈
本文利用WRF3.4,通过改变地图投影方式和模式中的不同参数方案,对三明地区2012年夏季降水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地图投影方案以及物理方案中的积云对流和微物理方案对三明地区的降水较为敏感,其中积云对流方案起主导作用,投影方案和微物理方案主要影响降水中心分布及降水量级:在麦卡托投影方案下的BMJ积云对流方案组合WSM5微物理方案整体优于与其他物理方案与投影方案的组合;利用WSM5-BMJ方案长
为提高廊坊地区降水预报数值产品的释用能力,利用廊坊全市9个观测站24小时实况降水资料和日本(JMA)、德国(GERMANY)、GRAPES、T639和MM5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资料,对目前降水预报业务中广泛使用的五种数值模式预报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和德国对≥10mm和≥25mm量级降水的预报,TS得分高于其它模式10-40%,在夏季MM5对≥50mm的降水预报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