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追溯到抗菌药物的发现及使用。肠杆菌科细菌是革兰阴性菌,近年来采用生化反应、抗原分析、核酸杂交和序列分析技术分类,现已经发现31个菌属、120多个菌种。肠杆菌科细菌是最常见的人类病原体之一,可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败血症、肺炎、腹膜炎、脑膜炎、医疗器械感染等。临床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感染多用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随着其大量使用,逐渐出现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目前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引起感染的最有效抗菌药物。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正在医院内悄悄出现。由于治疗方法有限,CRE菌株引起的感染与高死亡率正相关,成为过去十年出现的全球最大的传染病威胁之一。1993年报道第一株CRE菌至2013年CRE菌株报道逐渐增多,CRE菌株感染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都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研究CRE菌株的耐药机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和控制CRE菌株的流行。CRE菌株常见耐药机制有四种:CRE菌株产碳青霉烯酶、CRE菌株外膜蛋白表达缺失、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菌株外排泵高表达。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工程的质量管理实践,阐述在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措施和工程质量管理意义。
本文着重讨论了对开展动物营养学发展战略研究和提高动物营养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个动物营养学发展战略研究优先领域,包括:(1)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动
<正>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9例活动期重症LN患者(女9例,男1例),平均年龄31.3±8.4岁,5例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3例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