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心主义的现代重构--陈撄宁道教思想创新的历史经验

来源 :2015·第四届京津冀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著名道教人士陈撄宁对道教传统思想的生命中心主义进行了现代重构,提出了仙学使道教短暂复苏,试图通过肉体超越的路径,最终实现生命的圣化.陈撄宁的道教改造不仅对于今天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复兴有着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阐述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道教传统与时代背景,反思其思想创新与成败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讨论仙学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与发展的启示.
其他文献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视角,透视都市消费空间形成的原因,阐释中国当代都市空间消费的基本特点,同时指出中国当代都市空间消费的弊端.运用西方马克思哲学对中国当代都市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40年代中后期是第一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较为系统的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基于对西欧历史的考察以分工一所有制为依据对
会议
当前对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对互联网认识的误区也普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实践上的困惑,也引发了互联网管理中的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斗争、社会管理等
会议
在全球化浪潮下,当代中国遇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其二,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强势扩张.两者相佐,使得我国部
会议
追求公共性是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开启了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新的转向.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公共性转向也是马克思实践
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体现为市场原则对日常生活的全面侵占.共产主义方案是一种黑格尔式的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性否定,这种否定能够促成概念的螺旋式上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归入共和传统。马克思认为“政治共和”仅实现了政治国家的解放,由于市民社会内部“私人的等级”的存在,人依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扬弃和超越“政治共和”,实现“社会共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人的解放。当社会完成了内部的“社会解放”和外部的“社会的解放”,人类共同体将演进到马克思理想中“社会共和国”的应然状态。
会议
儒家所关注的焦点在于人间秩序的安顿,而这与西方宗教的概念似乎大相径庭,新儒家的学者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有别于"宗教"的"宗教性"概念.区别于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的形态
自胡适和冯友兰创立"中国哲学"这门学科伊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范式问题,就一直为学界所争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强大,学人对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独特范式的热情越来
中国传统一向非常注重教育,是以文献当中自然存有许多有关教育的哲学思想,许多经典内容笔者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反而更能够彰显古人所欲传达之真实精神.例如:所以提倡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