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家周立波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先后在十数种报刊担任过主编、副社长、编辑、记者、评论员等职务,兼有多种媒介身份,称得上是新闻全才。在一生的编辑工作中坚持“大众本位”的读者意识,始终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把贴近大众、服务大众、引导大众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作家报人,周立波深谙“杂志”出人的文坛生产模式,他的“杂志出人”的作者意识强调编辑和刊物对作者的开发之力,坚持以评论等形式推介新人新作,认为“评论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周立波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先后在十数种报刊担任过主编、副社长、编辑、记者、评论员等职务,兼有多种媒介身份,称得上是新闻全才。在一生的编辑工作中坚持“大众本位”的读者意识,始终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把贴近大众、服务大众、引导大众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作家报人,周立波深谙“杂志”出人的文坛生产模式,他的“杂志出人”的作者意识强调编辑和刊物对作者的开发之力,坚持以评论等形式推介新人新作,认为“评论出人”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的“大众本位”和“杂志出人”的编辑思想,至今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自学考试灵活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可以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选择。自学考试的改革在政策制度规定方面要进行有利于农村青年参加,包括用财政或其他政策性资金资助农村青年参加自学考试,将自学考试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结合,在自学考试专业设置上重点放在专科层次的实用技术性专业上,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现代生产技术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适当降低专业门槛,提高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成功比例。
1953年初,上海、北京两地新闻媒体展开了一场对华东交通部长兼党组书记、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黄逸峰的批判,黄逸峰一时成为全国知晓的“公众人物”。这是建国后新闻媒体对党内高级干部第一次“上纲上线”的“集体有意识批判”,被批判者因此而受到长期不公正待遇。对“黄逸峰事件”的定性非新闻媒体所能,因此该事件是一桩政治事件而非媒介事件。但是,新闻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违背事实,有失客观与公正,并且有罗织、
2007年11月8日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创立7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一起重温在抗战浴火中涅槃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历史,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由周恩来同志亲自筹划,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中国青记).一腔热血的青年记者聚集在“中国青记”的旗帜下,英勇地踏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无私地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奉献
研究系创办的北京《晨报》以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为宗旨,但在“五四”时期《晨报》副刊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开风气之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并非《晨报》政治立场转变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李大钊对《晨报》的支持和帮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时的李大钊已从倾向改良思想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利用研究系的报纸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中国报刊宣传史上
1927年,武汉《中央副刊》在国内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中创办。由孙伏园任主编。该刊宗旨是成为“一百种杂志的代替品”;实现“大报之副刊化的企图”;担当“学术的日报之雏形”。其形式朴素,内容丰富,并办有星期日特刊《上游》。该刊虽仅出159期,但在孙伏园的主编下影响力颇大,具有鲜明的特色:纵横中外,采挹四方;刊载学术,发展学术;联系现实,与时俱进,为当时期新艺术的诞生、发展及引导革命舆论作出了贡献。
本文以邹韬奋在《生活日报》上发表的55篇社论为研究蓝本。通过阅读和研究发现:他的第一篇社论《发刊词》在55篇社论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由此本文从《发刊词》入笔,指出邹韬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一贯主张:抗日要表现在行动和事实上。围绕这一中心论点,结合具体社论中邹韬奋对待政治界掌权人、文化界名人及进步知识分子等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和论证。
道者,方向、方法、道理之谓也。以人为本既是新闻媒介应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又是新闻媒介获得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实现新闻媒介的以人为本,我们从观念认识到方法措施上都还要做很多努力。
大众传媒的兴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特征。报章杂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变迁,是中国现代性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同时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也通过其自身的文化传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是中国现代性的启蒙者和参与者。邹韬奋国外通讯以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国际视野,表现了他启蒙、救亡和建立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历程。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日本左翼作家田村俊子1942-1945年在中国上海创办《女声》杂志的活动,进一步剖析日本军国主义最嚣张时期田村俊子个人选择的复杂性。田村俊子1942-1945年的《女声》时代研究,是民族、战争、女性多重视野下展开的沦陷区文化的个案研究。民族、文化和性别身份在田村身上并置,她的性别身份成为她晚年展开文化活动的中心点,她在中国倡导近代以来所提倡的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而非日伪刊物中所宣
沿着历史的轨迹,重读邹韬奋的报刊生涯,大众新闻思想依然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本文以历史为依据,从邹韬奋的思想基础和办报理念两方面进行梳理,重新审视其大众新闻思想,以期获得现实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