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对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脾切除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12例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55±8)岁.另选择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术前及术后2、6周外周血NK、自然杀伤T细胞(NKT)、CD4+、CD8+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索在中国绝经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下降的发生率;2.探索绝经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1.研究对象:此研究是一个大样本横断面研究,筛选2014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入院的绝经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诊断采用ICD-10诊断标准,绝经定义为>52岁并且停止月经至少2年以上,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2年以上.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妄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纹状体主要脑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异常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探索伴与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精分患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的默认网络(DMN)活动,了解异常DMN活动在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神经生理作用。
目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大脑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高,且存在广泛的神经认知功能缺陷,本研究拟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基于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方法,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的大脑异常功能连接,并探讨临床症状、神经认知功能缺陷与异常脑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 苯丙胺类兴奋剂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型合成毒品,常常导致吸毒者出现精神障碍,甚至是精神病性症状。目前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急性期症状的药物多为抗精神病药物。为比较分析奥氮平、氟哌啶醇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效果。
目的 研究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异常及其与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 纳入5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1名健康对照,分别在基线时进行临床评估(仅患者组)、认知功能评估、磁共振扫描,患者组使用二代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健康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周后再次进行临床评估、认知功能评估、磁共振扫描。白质分析采用TBSS方法。提取差异脑区的FA、MD、RD值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目的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临床上常见且难以治愈的精神障碍之一,具有起病早、病程迁延、易复发、易致残的特点。患者通常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行为而苦恼,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社会交往。在认知能力上,OCD患者具有反应抑制和执行计划的障碍。而认知控制网络与反应抑制、计划和定式转移有密切的联系。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情绪相关脑区效能连接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效能连接值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期寻找抑郁症特征性的生物学标记.方法 选取16例南京脑科医院单相抑郁症住院患者,并进行两个月随访,治疗前后的HAMD17分值分别为≥23和≤7.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被试16例.提取所有受试者悲伤表情刺激下的信号,采用SPM8进行预处理及源重建.选取杏仁核、前扣带回、背外侧
目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大脑结构发生改变,这究竟是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进展过程,还是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结果,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药物治疗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大脑结构(尤其灰质)的影响。
目的:对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暴发流行期间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建立、应用与分析评估.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DENV NS1抗原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DENV RNA并进行分型,对2014年广东省爆发流行期间临床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样进行实验室早期诊断,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同期发热发热入组272例研究对象中有267例临床诊断为登革热,经ELISA方法检测DE
会议
目的 探讨内观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2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入组128例,完成123例)和对照组(入组115例,完成112例),分别接受内观疗法及进行常规治疗,并随访12个月。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在基线、1月末及12月末时分别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