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二是来自于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中国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能效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等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从增加碳汇角度也产生了积极效果。最后提出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二是来自于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中国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能效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等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从增加碳汇角度也产生了积极效果。最后提出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跨人了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的行列,能源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在考察中国1978-2007年均能源消费和人均GDP增长的基础上,采用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计量方法,比较精确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显示,中国1978-2007年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GDP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之间长期
在现行石油财税体制下,按照法人制企业所得税,中国石油股份采用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构成了典型的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在为注册所在地区政府带来巨大税收贡献的同时,导致了区域间的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日益严重。石油石化生产加工基地对于地方财政收入,不仅受到分税制税种安排,还受到中国石油股份作为央企合并纳税、中国石油股份内部改制重组以及内部核算地点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以石油城克拉玛依为例,对这些影响进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中国石油公司在国外的资源并购也就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东外交策略带来的机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海上运输通道和自身体制方面的挑战,以及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面对这些挑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合作和沟通,通过合资企业或者共享技术和政治经验的方式在政府间建立对彼此的信任,或者建
本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由此找出了中国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世界各国政府在低碳经济时代与国际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新能源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给出了中国健康快速地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
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几乎所有国际峰会最重要的议题。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讨论了开发以藻类为核心的光合生物技术,追求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新路径以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及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需求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将清洁能源生产、生化生产过程及可再生能源产品等方面与利用太阳光能、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机结合
本文阐述了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常见的新能源形式、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及国外对新能源的政策。从新能源角度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即利用新技术实现低碳经济,就低碳技术与传统新技术相比的特殊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来揭示低碳技术的应用怎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能源的利用方法,以致造成了社会模式的重大变革。
林业是当前和未来30年内或更长时期内,在经济、技术上都具有很大可行性的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林业领域的减缓气候变化措施还有助于使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要不断挖掘我国林业在促进低碳经济中的潜力,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今后进一步充分发挥林业作用。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分析了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及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好处。发展低碳经济,将推动发展创新和先进的技术,从而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应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制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系统阐述了碳市场的交易机制、发展前景及中国参与构建全球碳市场的急迫性和必要性。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能源节约及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上具有其他经济手段难以替代的功能。我国目
该文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现状,认为存在5个方面的反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公众,为此需要加大传播力度、增进传播效果、提高传播效率。该文认为我国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需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需要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需要加大职业传播者的培训力度,需要划分不同传播对象的层次。为增强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效果,应注意传播概念清晰准确、传播内容通俗易懂、传播手段实用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