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后激活增强效应(PAP)是当今体能训练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运动训练理论实践有其重要地位。关于后激活增强效应,国内外都有不少关于此概念的研究。目前,后激活增强效应的诱导手段主要有:大强度抗阻训练、震动训练、负重跳跃、高翻、硬拉、复合训练以及气阻训练等,但在国内的研究中尚未发现有将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BT)作为后激活效应的诱导手段的先例。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三种诱导手段及不同诱导负荷和不同激活后时间点对后激活增强效应产生的影响,并找出一种更好的诱发后激活效应的训练手段和负荷。研究方法:1.数理统计法:本研究首先使用EXCEL对数据结果进行归纳整理,运用SPSS21数据分析软件的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简单效应分析法,对三个诱导方式引发的PAP效应在不同间歇时间点、不同负荷下的测试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对比分析。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2.实验法:招募了12名训练有素的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男性受试者。研究表明,强度越大,诱导出的PAP效应越好,考虑到本研究有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诱导方式(强度一致的情况下该训练方式对运动员的机体刺激更深),同时要考虑到过高的强度容易造成机体疲劳,以及运动损伤风险的提高,本研究故选择了75%和85%强度两个诱导强度作为比较。其次,还有研究表明,激活干预时,多组少次数的方式效果好于单组多次数,故本研究选择了3组,每组2次作为PAP效应的诱导刺激量。实验时进行5min慢跑和动态拉伸的常规热身后,再进行诱导前测试,以反向纵跳(CMJ)作为测试指标。3分钟休息后,三种诱导方式在75%1RM和85%1RM负荷下以负重深蹲进行激活干预,每组做2个,共3组,组间歇1min。在激活后的3min、6min、9min、12min四个时间点进行CMJ测试。并以CMJ的高度和平均功率作为后激活效应的评价指标。不同诱导方式及不同负重的激活实验安排在不同时间进行,实验间隔48小时。研究结果:于CMJ而言,在75%负荷下,气阻和VBT干预组在6min时有显著提高(P<0.05)。在85%负荷下,杠铃组在6min、9min时有显著提高(P<0.05),气阻干预组在3min、6min时有显著提高(P<0.05),在9min时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P<0.01),VBT干预组在6min时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三种诱导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诱导方式下不同负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AP是激活作用与疲劳效应的净差值,运动员在激活后只有经过一定休息,PAP效应才能大于疲劳效应,才会对之后的运动表现产生促进作用。激活后6分钟,疲劳基本消失,ATP-CP也基本恢复,PAP效应大于疲劳效应,故受试者CMJ高度有较大提高。对于VBT干预组而言,干预时其受试者的功劳输出大于其它两个组别,故给机体造成的能量消耗较大,所需的恢复时间也更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3分钟时气阻的PAP效应大于VBT。而在6-9分钟时,机体基本已经完全恢复,加上生理机制的适应,如在大强度刺激下肌肉羽状角的改变,以及高阶运动单位的募集,使得VBT干预的效果达到了本次干预的峰值PAP效应。于平均功率而言,在75%负荷下,VBT干预组在6min时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传统杠铃、气阻和VBT干预在在9min时有显著提高(P<0.05);VBT组和杠铃组在6min时有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在85%负荷下,6min时,气阻干预组有显著提高(P<0.05),VBT干预组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在9min时,杠铃和气阻干预组有显著提高(P<0.05);VBT组和杠铃组在6min时有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诱导方式下不同负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据实验可知,VBT激活方式对机体产生的刺激程度更深,更多的调动了高阶运动单位募集及其同步收缩能力,但相应的机体所需要的恢复时间更长,同时,在蹲起阶段VBT更强调动作的速度及功率输出,在这一点上与CMJ的动作模式较为相似。故二者的共同作用促使VBT干预组在此刻出现了峰值PAP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三种激活方式并没有统计学差异。杠铃作为最经典的训练手段,其地位在体能训练中自不言而喻,动作越熟练,与其相关的中枢神经之间协调配合越好,受试者的力量表现越佳;而气阻训练由于其不稳定性能较全面的激活机体肌群;VBT激活方式在相同负荷下对机体的刺激程度更深。三种激活方式都有其优势,最终使得研究结果不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三种干预方式都能诱导出PAP效应;杠铃和气阻干预组在85%负荷下的PAP效应更好,但无组间统计学差异;VBT组在75%负荷下的PAP效应更好,但无统计学差异;出现最佳PAP的时间为6-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