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多种羧化酶缺乏症(M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皮肤的损害.根据缺陷酶的不同,可分为生物素酶缺陷症(BTD)和全羧化酶合成酶缺陷症(HLCSD)两类,分别由BT基因和HLCS基因突变引起.其中BTD的发病率约1/6万,而HLCSD的发病率目前还没有报道.BT基因定位于3p25,有4个外显子,HLCS基因位于21q2211,有14个外显子.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
【机 构】
: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 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0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
【出 处】
: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种羧化酶缺乏症(M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皮肤的损害.根据缺陷酶的不同,可分为生物素酶缺陷症(BTD)和全羧化酶合成酶缺陷症(HLCSD)两类,分别由BT基因和HLCS基因突变引起.其中BTD的发病率约1/6万,而HLCSD的发病率目前还没有报道.BT基因定位于3p25,有4个外显子,HLCS基因位于21q2211,有14个外显子.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新生儿、婴儿早期发病较危重,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腹泻、难治性皮疹、脱发、肌张力低下、惊厥、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本研究以1例临床确诊MCD的中国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致病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知情同意后采取MCD患者及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对BT基因和HLCS基因的编码区进行扩增.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首先对BT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测序结果显示BT基因编码区未发现致病突变.随后检测HLCS基因的编码区,共发现两个杂合突变,1个是缺失突变:c.286delG(p.Va196Leufs*162),该突变导致HLCS编码蛋白发生框移突变第96位由缬氨酸变为亮氨酸并在第258位终止;另1个为错义突变:c.1648G>A(p.V550M),该突变导致HLCS基因编码蛋白第550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甲硫氨酸.经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检索,HLCS基因c.1648G>A碱基改变为已报道突变,未见关于c.286delG突变的报道.对患者父母进行相应位点的测序,发现患儿父亲为c.1648G>A杂合突变携带者,母亲为c.286delG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HLCS基因中c.286delG和c.1648G>A是导致患者发生MCD的致病突变,丰富了HLCS基因突变谱,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如何对"植物状态"的临床诊断正确地进行国际疾病分类.方法:分析"植物状态"的临床诊断,比较目前对此诊断的国际疾病分类的编码趋向.结果:植物状态应编码在G93.8脑其他特指的疾患,需要时,使用附加外因编码(第20章)标明原因.去皮质状态(综合征)和运动不能性缄默的编码方法同植物状态.结论”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不仅要熟悉编码工具书、掌握编码规则,还应该结合临床实践,明确概念,主动钻研业务知识
了解杂种后代基因纯合的程度可以有效提高育种中选择的把握度和预测性.根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预测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的纯合程度或比例很有要意义.根据遗传图谱、两个亲本等位基因的差异和连锁遗传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具有各同源染色体上3对连锁基因的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纯合程度的预测模型和数学期望.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后代基因型的纯合程度和比例是可以遗传的,其中自交后代某一世代的基因纯合率
In order to find a way to promote the rate of carbon flux and further improve photosynthetic rate in rice (Oryza sativa L.).Two CO2-transporting and fixing relevant genes ictB and FBP/SBPase derived f
野牦牛属高寒地区的特有物种,是我国最珍贵的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之一,动物线粒体基因组(mtDNA)具有进化速率快、多态性丰富、无重组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以及群体遗传结构、亲缘关系等研究.本研究对野牦牛mtDNA进行全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家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等的相应序列分析研究了其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1)野牦牛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大小为16322
油菜黄籽性状由于较好的营养和加工品质而成为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而苯丙烷-类黄酮途径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终产物会影响油菜品质,同时也与种皮色泽差异的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分别以黄籽亲本GH06和黑籽亲本中油821不同发育期的种子及种皮为材料,采用TBO组织化学染色的细胞学观察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种皮中色素的主要累积部位是种皮栅栏层和色素层,原花色素累多酚物质黄黑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酚类及其衍生物的HPLC
近年来,随着现代基因操纵技术的完善及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推进,针对植物基因组特定基因(或区域)进行"基因组定向修饰"(GT),逐渐成为可能.通过对基因组特定区域进行精确定向修饰:一方面可以针对目标序列进行定向敲除,获得突变材料,对目标基因功能进行明确鉴定;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目标序列的定向置换或定向整合,将外源基因随机导入造成的表达及遗传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本研究基于Golden Gate的高效TALEN
为研究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特性的分子机制,本文对一个油菜强次生休眠品种在次生休眠诱导前(CK)和诱导后(SD)的种子转录组进行了RNA-seq分析.2个样品测序的有效数据均超过4G,从头拼接获得314261个序列长度≥100bp的转录本,其中长序列转录本(>500bp)29740个.根据长序列转录本的功能注释信息,有1641个转录本可被分类到24种COG类群,有16515个转录本可被GO分类到2648
白粉病是小麦重要的病害之一,小麦近缘物种簇毛麦表现高抗白粉病,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利用基因芯片杂交结合cDNA文库筛选在簇毛麦中克隆了一个编码E3连接酶的基因Hv CMPG,证明该基因在抗白粉病中发挥重要的正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簇毛麦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在构建簇毛麦酵母双杂交文库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发现一个与Hv CMPG互作的金属转运蛋白基因,并在簇毛麦中克隆获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is known to activat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signaling molecules, including XBP1S, BiP and IRElα.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s induced in chondrogenesis and activates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的相关性.设定参考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以"CYP1A1/细胞色素酶1A1"、"polymorphisrn/基因多态性"和"Colorectal cancer/大肠癌"作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3月.得到有关中国汉族人群CYP1A1基因3’端Msp I基因多态性和第七外显子Il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