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FF静电激发袋式除尘器内臭氧产生规律研究

来源 :第21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除尘器对PM2.5等微细粉尘去除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当前工业粉尘排放要求.基于静电除尘技术/脉冲袋除尘技术相结合的混合型除尘器——静电激发袋式除尘器(简称ESFF),其结构如图1 所示,具有很高的过滤效率,尤其对PM2.5 等微细粉尘的捕集具有非常大的优势.ESFF 在运行过程中,高压静电场中的烟气被电离产生臭氧等氧化性物质,对滤料材料产生氧化破坏,会大大缩短滤袋的使用寿命.我国对于ESFF 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对ESFF 中的氧化性物质产生规律,尤其是以非金属的导电滤料作为接地极的高压静电场内的氧化性物质的产生规律无系统化的研究.在前述背景下,通过模拟ESFF 除尘器的基本运行状态,进行了氧化性气体产生规律方面的研究.研究对比了金属接地极系统和导电滤料接地极系统中的臭氧产生规律,并考察了过滤风速、输出功率对臭氧产生量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金属极板为接地极的电/电袋除尘器,还是以特种滤料为接地极的ESFF,由于高压静电场的存在,烟气将发生电离,在工作过程中将产生臭氧.两种放电系统内产生的臭氧浓度随着该系统的输出功率增加而增加.增加过滤风速将降低单位体积气体上的能量密度,故臭氧浓度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呈反比关系.由于特种滤料与金属在电学性能上的差别,ESFF 的击穿电压低于电/电袋除尘器系统,导致前者的最大输出功率低于后者,因此ESFF 在运行过程中的最大臭氧产生量低于电/电袋除尘器.对测试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臭氧产生率[O3]’(臭氧浓度[O3]与气体流速Q 的比值)与电晕电流I 成正比,相同电流下随放电极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增加.由[O3]’—P 关系图2 可知,臭氧产生率与输出功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可以表达为:[O3]’=FP=FVI,其中F 被定义为ESFF 除尘器设计参数常数,其影响因素包括放电极曲率半径、放电间距和放电区面积等.同时,研究结果表明,ESFF 和电/电袋除尘器,除了最大臭氧产生量的不同,其臭氧产生规律完全一致.因此,通过实验手段确定除尘器设计参数F,可以准确的预测其中的臭氧产生规律.进而,在ESFF 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运行参数来有效的控制臭氧的产生,防止滤料的腐蚀和设备的损伤.
其他文献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植被生产力是重要的陆地生物资源大约40 %植被生产力被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用(Vitousek et al.,1997),转化为人类的食物、燃料等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
会议
主要内容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由来及相关文件廖误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文件解读及其核心目标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学术研究的要求——类型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学术研究的
会议
报告内容1.民族生态学发展2.民族生态学基础研究3.民族生态学应用研究4.民族生态学展望民族生态学发展1.民族生态学概念2.民族生态学学科发展民族生态学概念1.基本概念
会议
  VOCs是大气光化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大气中臭氧及二次细粒子污染生成的重要前体物,其中部分有毒有害VOCs 物种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为研究北京市典型城区2015
会议
报告内容一、获取与惠益分享(ABS)国际制度二、中国相关政策与法规三、《名古屋议定书》的机遇四、《名古屋议定书》的挑战五、应对措施一、ABS国际制度谈判进展1、相关背景(
会议
报告提纲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阶段性研究结果主要研究结论一、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1.1 研究背景与关键科学问题陆地碳循环与"漏失汇"(Missing C sink)分布
会议
有证据显示:第6次物种大灭绝即将来临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自1960年代开始,IUCN开始发布"濒危物种红皮书".根据物种受威胁程度和估计灭绝风险将物种列为不同的濒危等级.
会议
  目前市面上的LED 灯具大多是分级可调,但是不能连续调光调色,且价格较高,在家居照明中未能普及推广使用。为此,本文设计出一款廉价节能实用的LED 灯具,且可连续调光调色,该智能
Outlin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BE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BEMF) From BEF to BEMF:aboveground-belowground linkages Biodiv
会议
  在薄膜生长的过程中,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行为是影响固体表面的形貌和晶格结构的重要因素,关于表面扩散的研究是可控制备的理论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