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电针抗创伤痛效应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在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中电针抗创伤痛效应的最佳时间。方法:经过痛阈筛选的192只SD大鼠,将动物随机分为24组,每组8只,其中每4组作为1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于8:00(ZTO)、12:00(ZT4)、16:00(ZT8)、20:00(ZT12)、24:00(ZT16)、4:00(ZT20)这6个时间点用甩尾法测定动物痛阈后,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电针对照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电针穴位选择为健侧的足三里穴、环跳穴。处理结束后立即测定动物的术后痛阈,计算实验前后的痛阈改变率。结果:正常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其峰值在16点左右,谷值在24点左右,即明期痛阈较高,暗期痛阈较低;创伤痛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尤其以早晨8点左右痛阈下降明显;不同时辰电针能提高相对应时间点创伤痛大鼠痛阈,且以早晨8点的镇痛效果最佳;电针对正常动物及创伤痛动物痛阈的昼夜节律均有影响。结论: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针刺可对抗创伤痛,其效应具有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