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经济”:国家发展的新空问--在“创新”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思考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海经济”既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国家发展新空间的新领域,更是国家积极海防的新形式。中国最典型的“边海经济”区域是广西防城港和辽宁丹东港。中国要想“再发展”,必须把“边海经济”放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审视并要充分发挥“创新”理念。全球经济是最大的区域经济和“边海经济”。纳入现代区域经济的“一路”由六条线路组成。区域有地域、路域、水域、海域和洋域等层级,思维有“点型思维”、“线性思维”、“面型思维”和“体型思维”。“资源”中既有矿藏资源,又有区位资源,更有文化资源、心理资源和精神资源,还有人才资源和人脉资源。到21世纪30-40年代,北冰洋即将成为人类“洋域经济”的热点和焦点。
其他文献
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促进污染减排尤为重要。为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以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区域,以及长株潭地区三大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研究内容,通过构建模型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区域结构和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
首都人口疏解问题是人口流动领域的社会焦点与理论热点。文章置身京津冀协调发展背景下,基于产业链“以业带人”的视角,探讨首都劳动力有序疏解的有效路径。即:不仅关注首都的“以业控人”,还关注承接地的“以业吸引人”,以及都市圈城际战略产业链的协同作用。通过理清京津冀产业链各环节的就业互动关系,提出北京“以业控人”的人口疏解路径;并探索了承接地“以业吸引人”与都市圈城际战略产业链“经济圈招商”,“产业链引资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以来,中央又逐步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体系,这为我们城镇建设提供重要引导的同时,也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寿命的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急速增加,城镇养老问题凸显。城镇养老问题直接关系着城镇老年人的生存状
本文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微观个人数据与个人所在地级市的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居民个人特征,居民所在地的生活成本和城市规模之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正向的溢价作用.2002年和2007年样本中,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1%,将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对京津冀三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和东南环京地区呈现出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体系网络化、生活同城化的跨界发展特征。但是跨界协同发展也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呈现出跨界地区规划用地圈层式增长破坏生态空间、人口快速增长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矛盾突出等问题。研究指出,市场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着要素的自由流动,传统的行政边界正在向经济媒介转化,这一进程正在颠
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发展空间趋于饱和,模仿式发展的效应迅速递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亟待培植增长新动能,新兴产业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路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江苏新兴产业融入长三角分工体系,是合理定位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的优选策略,是获取智力资源提升产业价值链的有效路径,构建协作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新常态下,江苏需积极构建市场扩展机制,强化区域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素多导致的城市病在我国多数城市“蔓延”,这种“蔓延”的过程对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与治理确实构成了一种现实或潜在的挑战。以城市内涝为例,每年春夏之交南方很多城市屡屡出现内涝,而且城市的防洪警戒线一再被突破,甚至政府和社会都显得“无能为力”,我国城市的这种“无力”与脆弱突显了我国城市规划与治理机制整合与重构的现实紧迫性,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成为我们进行城市规
本文在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和企业融资效率的相关文献后发现,现阶段不论是对于区域金融发展还是企业融资效率,都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却鲜有学者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相关研究也只限制在区域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上。据此,本文以2003-2014年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运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对不同年度东部、中部、西部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与分析,探究区域金
通过分析2000-2014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结果显示武汉市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是二、三产业差别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工业内部仍以重化工业为主,近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快,且占比高。结果 说明十五年间武汉城市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从D-P指数、区位熵、城市流强度、R&D经费和专利授权量考察武汉市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