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期的国家重大战略,其建设将与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在空间上形成横向贯通之势,破解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历史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质上是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经济区,因其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容易产生"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圈形成"两端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因此,必须要疏解主城功能形成"扩散效应",畅通两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引导产业分区布局,带动腹地区域联动,推动区域均衡化、高质量发展。文体旅融合作为新时期产业演进的新模式,三大产业耦合度极高,且具有资源低消耗、社会效益高、经济带动强等特点,能够形成1+1+1>3的非线性增值效应,辐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对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研究立足产业融合理论、增长极理论,深入探讨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促进两地资源要素彼此链接、自由流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添力赋能。研究立足于产业融合理论、增长极理论,以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总结法,对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进行分析,系统把握两地文体旅融合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索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内部动力主要指供给与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重要的驱动性动力,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潜力;外部动力主要指政策导向、经济驱动、资源富饶,是推动产业发展重要的牵引性动力,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耦合动力主要指区域一体、产业共生,是推动产业发展重要的根植性动力,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价值和效益。(2)川渝文体旅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四川省文体旅融合主要是以开展体育赛事为主,打造各类特色小镇、基地相互补充;文体旅融合整体呈现成都融合度较高,次级城市不足;重庆市主要通过打造精品路线、赛事和基地,将文体旅一体化集成,但也存在产业内部融合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跨区域融合方面,两地文体旅部门正加快合作,签订了相关战略合作协议,但多停留于政府层面,缺乏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3)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访谈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归纳总结出以下挑战:一是行政壁垒尚存;二是文化隔阂需化解;三是产业要素空间布局不平衡;四是文体旅产业内部融合度不高。(4)从产业融合理论视角出发,研究认为成渝文体旅融合发展要发挥政企社的协同机制作用,从资源、产品、市场上实现产业之间渗透、沿伸、重组。为此提出以下发展路径:一是资源引领——渗透型融合。渗透性融合是成渝文体旅融合的初级阶段、关键阶段,必须要突破地域空间的障碍,将成渝文体旅资源视为一体进行交叉渗透,依据区域资源特征,打造融合主体,形成以"体育+文旅"丰富体育内涵;以"文化+体旅"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以"旅游+体文"增加旅游客源。二是产品重构——重组型融合。成渝两地文体旅产品融合方式同中有异,"同"主要是指两地都通过体育赛事、综合体、精品路线、文创园区或项目为载体,推动文体旅一体化发展;"异"主要是指依托两地独特的节庆、会展等活动对文体旅进行创新组合。因此,在同类产品上进行创新组合,形成文体旅品牌效应;差异化产品上进行叠加整合,创造出新的消费业态。三是市场牵引——延伸型融合。延申型融合主要指两地文体旅市场跨区域拓展,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强化政企社多方合作,畅通市场运行机制,打破两地文体旅产业之间的隔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打破产业边界,创新商业模式,做强文体旅融合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5)通过吸收借鉴沿海城市群发展经验,结合成渝文体旅发展实际,运用增长极理论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一是突破行政壁垒,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政府层面:成立文体旅融合发展专委会,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企业层面:组织成立文体旅产业融合商会,协同开发文体旅产品;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团体联盟,广泛开展跨区域的文体旅交流活动。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畅通文体旅产业五大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对融合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在支持性政策、规划设计、人才数据、平台场景、产品开发实现融合畅通。三是以赛事驱动,加快两地文体旅资源要素自由流通。通过打造"成渝系列"品牌赛事,将巴蜀文旅元素厚植于体育赛事当中,既能促进两地资源要素相互流通,加快文体旅跨区域融合,也能反推跨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实现一体化发展。四是发挥示范引领,打造中部地区文体旅新增长极。从增长极理论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双核辐射效应,向遂潼先行区提供资金、人才等要素,以地域文旅资源为依托,体育赛事为载体,实现文体旅一体化集成,以存量资源实现增量发展,突破"两端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