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共轭聚合物基多孔硬炭微球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4-二乙炔基苯和4,4-二溴三联苯为单体,通过四(三苯基磷)钯/碘化亚铜催化偶联共聚反应制备微孔共轭聚合物微球(CMP-MS)。将获得的CMP-MS在氮气保护下的气氛炉中恒温煅烧(400℃下2h,700℃下4h)得到多孔硬炭微球(PHC-MS)。
其他文献
甲醇铵氯化是合成氯甲烷的主要方法之一,使用的催化剂为负载 Ni 和 Si 的 HZSM-5.随着催化反应的进行,HZSM-5 的活性会因一定的原因迅速失活.本实验将 HZSM-5 进行活性实验与再生,当其在一次活性实验中暂时失活后,用适当方法进行再生,继续做活性实验,如此往复至其永久失活.将活性实验前与失活后的 HZSM-5 进行表征后发现催化剂使用前后活性组分并未明显流失,而孔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比能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用储能电池,但同时具有可逆容量不高、循环和倍率性能不好的问题,这是由于反应过程中shuttle效应和硫元素低电导率所致[1-2]。
非水体系的Li-O2电池基于Li和O2生成Li2O2的可逆反应,可提供高达3505wh/kg的理论比能量,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受到很高的重视。然而,不导电化合物Li2O2在阴极的堆积,极易造成电池在高电流密度或深度充放电条件下极化过大,循环效率偏低,无法长期循环。
锂氧电池的放电过程依赖于Li+参与的氧还原反应(Li+-ORR),但是目前对Li+-ORR的机理缺乏深入认识。本文利用现场光谱电化学结合第一性原理,研究了Li+/DMSO体系的氧还原机理,揭示了O2-和LiO2在Li2O2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了Li+-ORR中间产物和基元反应,提出了电位相关的溶液相和表面相生成Li2O2的反应机理。
由多孔超薄纳米片自组装合成的分层多孔CuCo2O4微米花,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及锂氧电池,展现了其优异的电化学及电催化性能。组成该材料的多孔超薄纳米片不仅可以缩短锂离子扩散距离[1],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而且由于其比表面积较大且多孔的性质,使其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大了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及氧气的接触[2]。
双酚A是高分子化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单体之一,但双酚A的合成依赖于化石资源,以无机酸为催化剂[1],并且双酚A自身的毒性已引起人们的重视[2],因此,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通过绿色途径合成生物基双酚具有重要意义。
锂硫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被认为具有前景的下一代动力能源存储体系。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制约着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如活性物质的低利用率和容量的快速衰减。通过多离子调控的方法一步制备多孔三维氮硫双掺杂的石墨烯,不仅可以提高纳米碳材料对多硫化合物的亲和力,而且改变组装方式,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更有利的孔结构的形成、适应充放电过程中硫的体积变化和对多硫化锂的吸附限制作用。
Li4Ti5O12(LTO)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
全球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对锂离子电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更安全、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1].Li3VO4材料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可有效防止锂枝晶的产生,避免短路,提高电池安全性.
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交联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合成了碳包覆二氧化锡/还原氧化石墨烯(SnO2/RGO/C)泡沫。该泡沫作为自支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容量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100mA/g下循环130圈后比容量可达717mA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