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建筑风水与和谐人居问题进行了探讨。风水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传下的一门高深学问,来源于《易经》天人感应论,通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学说,根据河图洛书八卦数理,遵循三元九运流年规律,因地制宜对宅居环境布局调整,使其达到阴阳平衡、藏风聚气。阳宅风水是人们对居住环唤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地基的选择,追求在风水角度及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处形态布置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改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建筑风水与和谐人居问题进行了探讨。风水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传下的一门高深学问,来源于《易经》天人感应论,通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学说,根据河图洛书八卦数理,遵循三元九运流年规律,因地制宜对宅居环境布局调整,使其达到阴阳平衡、藏风聚气。阳宅风水是人们对居住环唤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地基的选择,追求在风水角度及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处形态布置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改造与绿化,房屋的朝向格局,出入遣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附以传统符号和术语,通过易学数据推算,达到避凶趋古的需求。风水的核心是“生气”。涉及到龙脉、明堂、穴场、河流,方向等;住宅环境选择模式是地基宽平。背山依水,交通便利,景色宜人。有利的地理条件加上优美的环境就能对人居起到风生水起的效果,若居处环境恶劣,时有噪音干扰,或烟尘矿物元素辐射,就算房屋架构设计精良,外型美观,也不合风水要求,难免有碍健康。
其他文献
现代家居环境中,玄关越来越被设计师们所重视,一来是传统风水学的广泛应用,二来也确实有其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设计玄关的重要意义、玄关中设置鱼缸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传统周易风水文化与地质地理学、天文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及其它边缘学科的关系,并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去揭示易学与建筑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艺木创作、家居装饰及办公布局等,提供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和谐、天人和谐 ,身心和谐的至善至美境界。本文介绍了宁波市易轩建筑设计院宗旨:传承周易文化,崇
本文对“无语”风水哲学新文化进行了阐述。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的汕头无语珠宝品牌,是魏永桂先生在国内创办的连锁店品牌。无语珠宝的高级易学专家和风水学者在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领导下,研制和设计了“无语”风水玉石“旺宅宝中宝”,有针对性地为各行各业摆设风水吉阵,并传播了一种崭新的“无语”风水哲学新文化。“无语”作为中国《周易》文化“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与印度佛教“拈花微笑,会心证悟
为了使《全球当代华人易学名人丰碑》达到在社会各界以后有更大的功效,中国易经协会人才济济,所办之事岂能马虎?宰相村的影响深远,风水功效要体现出来。本文本着真挚情感之心对待此事,慷慨无私贡献圣祥物聚印度的恒河‘沙’、‘水’,并与中国易经协会部分领导进行学术交流。讨论‘转斗接龙法’,并准备作法《全球当代华人易学名人丰碑》。
本文对昆明风水史进行了探讨。许多城镇都是由著名风水师精心的选址布局,而后规划兴建的,这在各地的地方志中记载甚许。根据风水的理论,城市的选址和营造最重要的就是选一个吉祥安全的地方。云南昆明就是属天星四大垣局中的紫薇垣的风水格局。古时昆明城选址布局城市中心的风水中轴线为坐北向南,子山午向筑城。现在新昆明的风水轴线以由古风水的正义路改为现北京路包括北京路延长线。
我国从古代到近代都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所以从古代到近代论述乡村住宅风水的著作很多。但是因现代全国城市化的结构出现,一座座新的城市不断崛起,一座座旧的城市不断扩大和更新,乡下的人纷纷涌进城市,使城市的人口骤然多了起来,因此,描述城市风水建设的著作自然应运而生,从而科学地、有效地指导人们在城市风水上的趋吉避凶。某院的学员多数都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他们都很希望该院的风水理论能重点论述城市的风水问题。
易经,为我国五经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之文化,自伏羲氏,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延续相传,且易理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奥妙玄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五方等与人类的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关连,涵盖之广,是无法以偏概全。本文对易学与建筑风水关系进行了阐述。
风水选择的环境方法,不外对于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环境、地质状况、植被绿化和景观氛围进行综合的因素考虑,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环境因素而裁定。本文介绍了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重点论述了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现代运用与价值。
先贤给我们留下二块宝,一是先天八卦,二是后天八卦,既有先又有后,既有共通,又有互补,把它“合二为一”应用到审察阴阳宅的实践中就能求得完整完美。本文对先后天八卦通气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同体大悲,体用同源问题进行了探讨。用佛学典要“同体大悲”重在阐述与易之“体用同源”万法相通之理。孟子之“兼爱”为华夏文明本源之一,与同体大悲交相辉映,与易之体用同源更是相得益彰。何谓此?体者道之藏,形之上而谓道,道者率真之性;用者道之显,显者器,形之下谓之器。董仲舒论人性之善恶云: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叮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同体人悲,体用同源与此异曲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