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镀金的镍铬合金在不同pH值人工唾液中电化学腐蚀的研究

来源 :第一届劳动卫生职业病与环境医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优越,镀金技术已较成熟,因此临床上将Ni-Cr合金等非贵金属烤瓷冠内壁表面镀金,可以较好地解决修复体颈缘不美观的问题,但对牙科合金镀金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很少,为此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方法,比较Ni-Cr合金表面镀金、Ni-Cr合金和Au合金在不同人工唾液中的腐蚀行为,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检测各组试件实验前后表面形貌,比较其耐腐蚀性能。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肿瘤组织内部数量极少的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及耐药性产生的源泉,只有有效地杀伤这些肿瘤干细胞才能从根源上遏制肿瘤的生长。人们现在对这些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了解甚少,这些细胞表面繁多的表面标志是我们分离和鉴定及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的突破口之一。目前已经从血液、脑、肝脏、乳腺及肺等肿瘤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出了肿瘤干细胞,各种肿瘤干细胞均具有特征性的表面标志,如CD34CD38Thy是白血病干
干细胞被定义为永存的细胞,能自我更新和在特异组织中分化产生成熟细胞。在多数组织中特异性干细胞是极少的,而支撑这些特异性干细胞生存、分化和成熟的细胞的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则比较普遍存在。为了研究干细胞的特征,干细胞需经过仔细纯化和鉴定。尽管有理由认为每种组织来自于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但这些组织特异性干细胞的严格鉴定和定向分化只在极少的组织中成功地完成。实际上,来自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干细胞有
企业1己内酰胺装置于1996年由意大利SNIA公司引进,现生产能力为6.5万吨/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1将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环己酮肟重排组合工业技术,与现有甲苯法联合生产己内酰胺,使产量达到16万吨/年。为了确定其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提供必要的防护对策,我们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本文通过对某焦化厂长期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会到既往简单的“一调查,二监测,三体检”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主动深入企业生产技改一线,树立规范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问题,为企业赢得实实在在效益.是当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氧化碳(Carbonmon Oxide,CO)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有害气体。急性CO中毒多见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及以CO为原料的化工制造业。生活中急性CO中毒多的煤气发生炉、煤气取暖及热水器等CO意外泄漏所致。关于掏井工发生急性CO中毒事故报道甚少,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一起掏井工急性CO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
制鞋业是温州市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属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温州市现有制鞋企业4500多家,其中鹿城区有700家。这些制鞋企业普遍使用含苯、甲苯、丙酮、醋酸乙醋、汽油、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的胶粘剂、处理剂。在制鞋成型车间、针车车间的作业工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毒物的职业危害,尤其是苯、甲苯。本文对鹿城区的制鞋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结果异常情况及苯中毒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科
2004年12月2-5日,由于某市铜冶炼厂的废水泄漏导致的一起罕见的群体亚急性砷中毒事件发生。本文对该事件中中104名中毒工人进行报道,探讨亚急性砷中毒发生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砷代谢特点。
关于粉尘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国内外已有较详尽的研究,但单纯石灰石粉尘对接尘工人健康影响的报道不多。特别是关于石灰石粉尘能否引起尘肺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尚有争议问。为了使全杜会对石灰石粉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个全面、科学的认识,特别是明确其与尘肺的关系及发病特点,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和预防,对市属某大型厂石灰石生产车间作业场所进行了劳动卫生及作业工人的健康进行了调查。
厦门港已迈进世界20强,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已被国家确立为沿海主枢纽港和八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厦门港目前已拥有深水泊位33个,大、中、小多功能泊位配套,集装箱、石油、煤炭、散货等专用码头一应俱全。2006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逾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万标箱。港区的龙门吊、桥吊司机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为了解龙门吊、桥吊司机的健康状况,保证港区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对厦门港港
北京市是国际化大都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企业搬迁、基础设施、基建产业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外资企业像潮水般地涌进,随之带来了许多新的化学物质、新的生产工艺,给职业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任务。化学毒物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品种繁多,由此引发的急、慢性职业中毒时有发生,仅2001~2005年间,北京地区发生急性中毒事件76起。中毒人数1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