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尤其流域内的河流水质不断恶化,近年来更频发大规模水污染事故,给沿淮地区人民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收集了1982-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淮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将V类-劣V类水质出现年数占所有观测年数的比例作为监测断面的污染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插值和分析功能计算得到全流域的污染指数空间分布,一方面映污染严重的水体在流域内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在没有地表水覆盖的地区表示水质遭到严重污染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污染指数的变化反映区域水质污染情况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论文研究了淮河流域近30年来的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淮河干流水质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历史上曾有过严重污染,主要集中在1994-1997年以及2002-2004年,但2005年以来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已经没有污染严重的V类-劣V类水质;空间上,淮河干流上游水质良好,中游河段水质整体较差,下游河段水质不佳。2.全流域在1 997-2009年间水质污染严重,2001年V类-劣V类水质所占比例达到63.1%,但2001年之后整体趋于好转,V类-劣V类水质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8年已经低于30%。3.从1997-2009年的水质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淮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北岸水质污染重于南岸,中游地区重于上、下游地区;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聚集在北岸中游的支流沿岸、南四湖北部入湖支流沿岸以及奎河沿岸,聚集区中心的污染指数高达80%以上。对比1997-2009年、2001-2009年和2005-2009年的污染指数分布图可以看出:污染严重地区的聚集效应仍然十分明显,且主要聚集区没有变化;聚集区边缘的污染指数有所下降,即聚集区有向中心收缩的趋势;聚集区外的污染指数下降趋势明显。淮河流域水质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沿淮地区工矿企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一方面是农业化肥农药残留造成的面源污染。经过沿淮四省十几年的治理,淮河流域整体水质出现好转的趋势,尤其干流水质得到改善。但中游的支流地区仍然污染严重,同时,长期的污染也给沿淮地区人民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