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FY-2E红外云图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7日-11日发在四川地区的连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四川特大暴雨持续84小时,雨区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降水中心在北川—都江堰—雅安一线,雨带中心极值超过550mm;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8日00时—12时,雨区处于雅安附近,第二阶段从8日16时—9日14时,雨区扩大到四川盆地西部,降雨强度达到最大,第三阶段从9日18时—11日10时,雨区为四川盆地西部,该阶段雨强较大持续时间最长;从逐日观测降水来看,7月7日为零星降水,8日普降大雨,雅安和绵阳地区为暴雨,9日盆地西部普降暴雨,北川—都江堰一线为特大暴雨,10日普降暴雨,北川—都江堰一线为大暴雨,11日上午为小雨,都江堰地区为暴雨。(2)造成本次特大暴雨的环流形势配置为:对流层高层为青藏高压控制,高空急流处于40°N左右,四川处于急流轴右后侧;500hPa上中高纬为"两槽一脊"、低纬度的"两高一低"和西太台风共同作用,受下游西太副高的阻挡,高原短波槽东移下高原后在四川盆地西部加深发展,为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对流层低层有切变线和西南低涡活动,西南低涡一侧东南与东北气流辐合明显,结合四川盆地西部的迎风坡地形,有利于低层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同时台风的西进推动西太副高北抬西进,使得短波槽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生消维持,是本次强降水持续在盆地西部的原因。(3)从中低层水汽通量来看,特大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部分来自于南海。印度洋暖湿空气在西南低空急流的输送下在四川盆地积聚,使得不稳定能量发展,在高空槽引导下北部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在四川盆地西部交汇形成切变线和西南低涡,在垂直方向形成次级环流,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和地形抬升后释放大量不稳定能量,促进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4)通过对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分析发现,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活动频繁,主要有2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多个对流单体云团合并发展成中-β或中-α尺度对流云团而后又减弱消散,对应有7个中尺度雨团在四川盆地西部活动,这些对流云团的生消发展伴随着降水的发生,是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原因;从雷达回波上看,第一阶段对流单体在雅安附近生成,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发展成多单体风暴,伴随有局地阵性降水;第二阶段多个对流单体在成都周边生成,后来发展成带状混合云超强降水回波,回波在盆地西部列车效应明显,伴随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第三阶段,资阳附近生成的超级单体向西北移动与成都周边的对流单体混合形成片状回波,该回波受高原阻挡后在山脚一侧堆积释放,列车效应明显,是造成盆地西部强降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