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修饰石墨烯量子点检测细胞内汞离子

来源 :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g2+是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毒性较大,可以通过微生物甲基化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Hg2+和甲基汞可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因此,建立水体和生物体内中Hg2+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DNA 修饰石墨烯量子点检测水体和细胞内Hg2+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如图1 所示.
其他文献
铅可以导致严重的身体疾病,尤其对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例如神经毒性,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受传统检测方法的制约,实现大范围的儿童血铅快速检测仍有一定难度。因此研究快速便捷准确的血铅探测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水体污染物的检测与有效去除是水环境科学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以往的探测和去除手段,很难将两者集成在一个体系上面。因此,集检测和有效去除于一体的材料体系是亟需开发的。这里我们报道了一种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α-Fe2O3 复合材料体系,该体系既可以利用rGO 的表面拉曼增强散射效应(surface-enhanced Raman sc
石墨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备受关注,其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将影响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以及归趋等环境行为。本研究考察了几种不同的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氧化石墨烯(GO)及导电石墨烯(CG)在厌氧淹水环境下对高砷沉积物中As(V)和Fe(III)的形态赋存及迁移变化。结果表明:在50 天的培养过程中,rGO 能显著地促进As(V)和Fe(III)的生物还原,而在前35 天的培养过程中C
Graphene oxide(GO)can form well-dispersed aqueous colloids in water and may interact with fine mineral particles.It is observed that GO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dispersion of positively charged goet
金属电火花线切(WEDM)是金属加工厂中一种常见的作业手段。本研究对线切典型车间及线切加工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WEDM存在的环境污染及相关健康危害风险问题。利用TSI公司颗粒监测仪器(2 nm-10μ m)对WEDM车间及相关金属加工操作过程进行在线数据采集,同时辅以MSP 公司的MOUDI 采样仪器对气溶胶采样,并进行气溶胶颗粒及元素成份的离线详细表征,最后,在细胞水平对曝露在该环境下可能
本研究以沼气工程副产物——沼渣为出发点,将其资源转化成具有环境效益的功能性材料.首次提出了沼渣生物炭负载纳米铜复合材料(ST-Cu)的制备过程,其有效地降解环境废水中高浓度四环素.结果表明在0.5 g/L 复合材料,20 mM H2O2 存在条件下,四环素的去除效率达97.8%(初始浓度200 mg/L),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及TOC 检测技术,结果表明大量的四环素转化为终产物二氧化碳,且矿化度达95
The clinically used contrast agents(CAs)are based on the molecule iodinated and gadolinium compounds,limit their applications for targeted tumor diagnostic imaging and cause potential renal toxicity b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各种不同的纳米材料都可以诱导细胞自噬。纳米材料的性质与自噬现象的具体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可能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真正的关键因素并不明朗,相关研究结果重现性差。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反复证明纳米材料的分散性是诱导自噬效应的决定因素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开发和应用,人们对人工纳米材料潜在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关注.纳米材料的毒性检测目前主要依赖于多种生物学终点诸如MTT 实验,Annexin V-FITC 细胞凋亡检测,彗星实验等,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荧光报告系统是一种新兴的毒理学检测分析手段,具有简便、快速高通量的优点,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1,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机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水体中并在各个介质间传递,其中有一部分难降解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会通过吸收或食物链作用,不断富集到生物体内,使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环境水体中的浓度[1]。另一方面,被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水体,与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相结合,降低其游离态浓度,进而降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