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预报准确率一直是气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气象台站不仅在硬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而且在软件上对预报员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三年北京市气象台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公众对气象预报的满意度也达到了90%以上[1],均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在20%预报的失误中,“空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较大降水的“空报”不仅给社会和政府部们造成了不必要的紧张,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气象台的声誉,因此也越来越受到气象部门的重视。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次“空报”莫过于2005年的“麦莎”了。造成“空报”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大气的多变性、不确定性[2]和预报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是预报员为了缓解心理压力,逃避和减轻责任,以及过度考虑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多重心理因素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所有的客观依据最后都是通过预报员的主观判断来体现的,是内在的,容易被忽视的。在遇到较大不确定性的天气时,“宁空勿漏”,“不敢不报”早已成为预报员在对付“疑难杂症”时的心理暗示。因此,探讨如何避免预报员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空报”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