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微流道内液滴运动特性的数值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b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VOF方法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微流道内部液滴运动特性,着重考察了液滴半径、燃料入口流速、扩散层和流场板湿润性、重力等因素对液滴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扩散层疏水性与流场板亲水性增强有利于液滴从扩散层排出并附着于流场板壁面,从而有利于燃料向扩散层传输;当燃料入口流速小时,表面力对液滴运动起主要作用;流速提高,惯性力作用增强,液滴更容易排出。
其他文献
本文对于铜基圆形液冷微通道热沉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讨论了热沉通道层数、通道直径以及间隔对于热沉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过多的通道层数对于提高热沉换热性能贡献不大,当通道直径固定时,存在最优的通道间隔对应最大的热沉换热量。
以逆流换热器为例,对于仅以传递热量为目的和参与不可逆布雷顿循环两种情况,研究了最小熵产原理和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在换热器优化问题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参与热功转换的换热器,以输出最大功为目标,换热器的优化准则应为最小熵产原理;而对于只参与热量传递的换热器,优化目标为给定条件下换热量最大,换热器优化准则应为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尽管对于流体温度变化不剧烈的换热器,熵产与火积耗散近似线性关系,采用两种优化
高热流密度热控制或高性能服务器的冷却处理方式已受到广泛关注,其CPU散热量持续增高导致了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本文对计算机服务器CPU的耗能量、冷却效果等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通过采用导热板扩大CPU散热面积,以及采用高导热相变设备,如新型热管式散热器来解决高热流密度器件能耗的处理办法。研究结果证实,对高热流密度器件依靠增大外界气流的速度来改善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并不明显,采用高效热管散热器强化芯片传热可满
非结构化网格凭借其对复杂区域的良好适应性,在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传热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经典的方腔顶盖驱动流对Delaunay方法和Bubble Packing方法所生成网格的质量以及基于非结构化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进行了验证,发现两种网格均可用于CFD,垂直与水平中心线上的速度分布与基准解相比非常吻合并可得到良好的结果。随后模拟了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梯形空腔顶盖驱动流,并对结果进
喷雾冷却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本文首先以喷雾冷却技术中的CHF(临界热流密度)准则为前提,假设出最佳换热准则(H准则):当圆形喷雾区域正好与方形热源边沿相切时系统换热性能最佳。设计并构建了喷雾冷却实验装置。以水为冷却剂,用三个DANFOSS喷嘴(锥角分别为54°,50°和54°)对30×30mm2的铜热源表面进行喷雾冷却。实验结果表明喷嘴流量与压力的开平方成正比。通过实验手段得到了各喷嘴与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折流板的几何特性对换热器的壳侧流动及其熵产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流体流动速度场的分析发现壳侧流体的流动非常复杂,存在许多的涡流和流动死区,而折流板的缺口高度的变化,对于流体的流动有很大影响。另外,利用流体局部熵产表达式,对换热器内的熵产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有限温差传热和流体阻力引起的熵产的比较,发现对液体间的对流换热而言,最小熵产的优化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改进太阳罩的结构、改变PCB板的安装形式、设置隔热板(腔)等多种方式,对电子器件的自然对流散热方式进行了优化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散热设计强化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因而,根据不同电子发热元件的功率、在PCB板上的安装位置及其与PCB 板的连接方式设计相应的散热方式,来强化电子设备的自然对流散热效果是一种较好的设计思路,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非线性热传导方程的探讨,给出了Lattice Boltzmann新方法所对应的宏观量以及平衡态分布函数,由此还原出对应的非线性热传导方程。新的Lattice Boltzmann方法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普适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讨论了能量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除湿转轮中的应用,分析了除湿转轮在几何尺寸、运行状态一定的情况下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并建立了除湿转轮的火用效率模型。以显热效率、潜热效率和除湿性能系数以及火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除湿转轮的一维单通道传热传质模型实验,分析了影响硅胶除湿转轮火用效率及除湿性能的因素,研究了运行参数(处理空气进口湿度、温度,再生温度)对转轮除湿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在近工况下,硅
为了能够设计出高效的CO2蒸发器,有必要对CO2两相流动和沸腾传热特点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发现,CO2出现液滴夹带时的临界气相速度远小于传统制冷工质,CO2的液体夹带率比传统制冷剂高,这说明了环状流是CO2两相流动的主要型式。CO2的核态沸腾抑制干度值比较大,大约为传统制冷剂的1.5倍左右,表明CO2的流动沸腾传热机理主要是核态沸腾占主导地位。CO2出现干涸时的干度比较低,说明发生干涸现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