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极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雷电的危害巨大,它可直接引起火灾、爆炸和建筑物损毁、电气设施损坏、通讯网络瘫痪等事故,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对国家财产、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威胁很大。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雷灾出现的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加大。2011年5月12日是第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这主旨在于进一步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发生了9.0级地震,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致使放射性物质泄漏,然而日本国民在大地震、海啸、大火、核泄漏一系列灾害面前的镇定有序、守望相助的表现则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防灾减灾课。为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气象防雷科普的工作能力,全面加强气象防雷科普工作已成为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突破传统的科普方式,开展新时期气象防雷科普的思路和方法。1.以创新思想统领气象防雷科普多元化发展。2.加强气象防雷科普场馆建设和人才培养。3.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气象防雷科普内涵。4.不断完善气象防雷科普长效工作机制。防雷减灾,服务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气象防雷科普更一刻不可轻视、一刻不能放松,要将气象防雷科普工作的管理放在首位,要将气象防雷科普纳入气象科技事业的发展体系中来,科普工作要始终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认真做好新时期气象防雷科普工作,既要利用以往开展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传统经验,也要围绕当前气象防雷科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不断探索气象防雷科普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贴近公众需求和社会生产实践,进一步丰富气象防雷科普内容,努力创新气象防雷科普形式,拓展气象防雷科普领域;加强气象防雷科普场馆建设和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气象防雷科普内涵;不断完善气象防雷科普长效工作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气象防雷科普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防雷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