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萎病毒在云南的发生为害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 的代表种,由蓟马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寄主植物广泛,可侵染84个科1 090种植物.在中国,早于1944年魏景超在成都附近的番茄上发现有番茄斑萎病,1987年苏大昆、姚革等在成都番茄、烟草上发现类似番茄斑萎病毒引起的病害,并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ELISA检测,认为其分离物为TSWV.
其他文献
2010年上半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境外虫源考察,分析了国内两迁害虫的早期迁入虫源,并在5月和7月的全国病虫会商会上做了汇报,为国家病虫测报部门提供了及时的决策支持.2010年3月16~19日,考察越南中部和越南北部稻区.2010年3月27~28日,考察泰国中部水稻主产区,重点考察了Chainat省,遇飞虱虫雨.2010年4月19~24日,考察越南
本文在总结喀什麦田除草技术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域传统化学除草剂与新型除草剂应用效果、成本等指标对比,以及对小麦、棉花、蔬菜等以及果树安全性的分析和评价.反映了目前喀什小麦生态区麦田除草技术高效、安全性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小麦是云南省芒市冬种作物之一,近年来芒市的麦田中毒麦、野燕麦严重发生,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毒麦、野燕麦发生原因是种子混杂、气候条件适宜、防除有一定难度、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根据以上原因,在小麦生产中,采取重视毒麦、野燕麦防除、严格检疫,不到病区调种、农户之间不随意交换麦种、播种经过精选的麦种、加强田间管理、筛选适合的除草剂、抽穗前清理拔除等措施进行控制.
本文通过检测血浆和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总蛋白含量以及睾丸组织病理观察研究了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生殖器官作用.给药方式分为单剂量、多剂量组.结果表明:多剂量组15天睾丸萎缩,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降低,组织抗氧化能力(T-AOC)下降,ROS含量增加,曲细精管中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坏死,管腔
番茄青枯病在临沂连年发生为害,本次试验应用新型低毒低残留农药——20%噻唑锌乳油试剂,对定植前后的番茄进行灌根处理,并设清水对照和20%噻菌铜乳油试剂做比较处理,通过不同处理的药效比较,以检验该种试剂的防治效果.综合试验结果分析,20%噬唑锌SC药剂稀释400倍与20%噬菌铜SC稀释600倍防效相当,噬唑锌400倍对发病植株具有杀菌作用外,还可补锌壮苗,治疗病株,降低病株率,起到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玉米螟呈发生面积增加、为害程度加重态势,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连续6年吉林省财政共拿出专项补贴资金9 339万元,用于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玉米螟.文章综述了近几年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玉米螟上的应用情况、防治效果、技术要点、技术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及此项技术的实施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毛葡萄主产区.穗轴褐腐病是近年为害毛葡萄花穗稳轴的主要病害,具有为害重、损失重、难防治的特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笔者对广西罗城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的为害、病原菌鉴定、病害发生规律及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为该病害进一步的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是亚太地区一种重要害虫,可为害46科250余种果树和蔬菜,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9省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hione-S-transferase,GSTs,EC2.5.1.18)是一类多功能超基因家族酶.GSTs作为重要的解毒代谢酶,主要功能是催化某些内源性或外来有害物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又称苜蓿蓟马,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是世界范围广泛发生的危险性入侵害虫。本研究从番茄斑萎病毒-寄主植物-西花蓟马相互关系人手,研究番茄斑萎病毒诱导寄主植物反应对西花蓟马生物学特性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寄主植物-西花蓟马-病毒之间的相互关系,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于2009年9月在河南省南阳市对玉米病害进行了调查。取病穗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分离物后获得单孢菌株Gz1、Gz2和Gz3,其中,Gz1和Gz2分离自西峡县二郎坪村采集的样品;菌株Gz3分离自唐河县油田区采集的样品。根据柯赫法则验证了分离菌株对玉米具有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