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的目的是更好地解释人类疾病发病过程.通过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探讨许多难以直接从临床得到的疾病发病机制.尽管各种动物模型在体现人类疾病上还存在一定
【机 构】
:
浙江大学附属二院呼吸科,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杭州,310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的目的是更好地解释人类疾病发病过程.通过动物模型,我们可以探讨许多难以直接从临床得到的疾病发病机制.尽管各种动物模型在体现人类疾病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动物模型所得到的信息,使得我们对人类疾病过程有了更透彻清晰的认识.本文对哮喘实验动物研究现状作一介绍.人类哮喘的特征:简单回顾临床研究哮喘受限制临床上常用哮喘动物模型哮喘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哮喘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的应用为更好地研究哮喘的免疫病理,一系列的动物模型已被采用.自然发生的间歇性的气道阻塞在猫和马模型中可见.激发前的气道高反应性在实验犬和某些特殊品系的大鼠及小鼠中可见.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动物(如:家兔、绵羊、豚鼠、大鼠、猴子、狗、小鼠等)被某一抗原致敏激发后出现肺功能改变(IARs、LARs、气道反应性增加).虽然这些模型模仿了人类哮喘的很多特点,但没有一个模型能完全具有人类哮喘的特征.尽管有一定局限,在很多方面还是可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包括抗原暴露后的病理变化,各种免疫球蛋白、炎性细胞及介质对气道功能的影响.今后将开展包括AHR的遗传学研究、正常或异常气道功能发生过程等在内的诸多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原发性肺癌的75﹪-80﹪.70﹪-8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这部分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低于5﹪.本文就新进展进行简要
小细胞肺癌(SCLC)肿瘤倍增时间短、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转移快,预后极差,但对化疗和放疗最敏感,现在被公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90﹪以上SCLC在就诊时已有胸内或远处转移,
1880年,Pasteur从肺炎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微生物,至1884年由Frankel命名为"肺炎双球菌".自此以后,肺炎也就被认为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并具有"典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感染与COPD的关系数十年来争论不已.五六十年代提出Britishhypothesis,认为细菌感染在COPD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细菌感染在COPD发病机制中占次
本文就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interstitialpneumonias,ⅡPs)的两个临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诊断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永远靠外科性肺活检吗?如何评价药物治疗IPF的疗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特发性间质性肺炎(ⅡP)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之一.由于高分辨CT(HRCT)在显示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病方面具有特别的优越性,尤其在显示间质性病变的分布、
本文分析了单极天线干扰器在服务区内干扰场非均匀性及域外干扰场特性.提出了一种赋形波束天线,它在域内的干扰场呈现均匀性,且域外干扰场小于单极天线干扰场.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召集有关专家重新修订了(GINA),提出了全球哮喘防治领域的最新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呼
多年来虽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病死率仍未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与致病因素、炎症因子和介质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关.虽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由于蠕虫感染时体内EOS增多,而且EOS释放的一些酶(如组胺酶)可以降解由嗜碱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