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陆相页岩油赋存特征研究--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为例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ha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页岩油的勘探在埋藏3500m以上以勘探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泥质灰岩为主,而在3500m以下富有机质纹层状和层状泥质灰岩和灰质泥岩均为页岩油有利的勘探目标。
其他文献
2013年底,中国一共发现了与上述晚古生代煤系或偏腐殖型烃源岩相关的气田20余个,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在分析以上四个盆地375个气样的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氦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这些天然气的成因来源与经历的次生改造作用。这些与晚古生代煤系有关的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和四川盆地的天然气有相当部分油型气的贡献。前者来自奥陶系马家沟组海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其中二叠系湖相烃源岩是盆内主力烃源岩.6套烃源岩对应的原油在盆地内均有发现,其中石炭系油气主要分布于陆东-五彩湾地区,二叠系油气广泛分布于西北缘、腹部与东部,三叠系原油仅分布于东部,侏罗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部与南部,白至系和古近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本研究共采集区内140余个原油样品,主要分布于克
近年来,二苯并噻吩及其同系物(DBTs)作为分子标志物受到诸多学者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的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分别在油-源对比,成熟度指标,沉积环境判识,运移方向判断和油藏次生蚀变等方面对DBTs展开研究.DBTs不具有生物前身物,且广泛存在于原油与烃源岩抽提物中。通过经验性的方法总结出来的各类地球化学图版在判断沉积环境解释运移方向上往往存在多解性。在含油气盆地中,水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本项研
会议
茂名油页岩以其高含油率和典型生物标志物为著称,具有丰富的丛粒藻烷类化合物,以奇碳优势的C31和C33丛粒藻烷为特征;此外,含有极为少见的两个类C30HBI化合物.本研究通过柱色谱和制备型气相色谱,分离、富集并纯化,制备出了2-3mg的高纯单体化合物,经1D,2D核磁共振分析,得到了两个与Brassell等(1986)推断的C30-HBI完全不一致的结构。这两个新化合物的骨架,都与原有骨架完全不一样
近年来发现塔里木盆地典型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具有富集13C的特征、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集中在-28‰左右.目前针对台盆区海相油藏主力烃源岩研究方面仍然存在很大争论,针对这些原油富集13C同位素的成因机制并不清楚,能否就此将该类原油视为塔里木盆地来自于寒武系烃源岩贡献的端元组分值得怀疑,而厘清这类原油富集13C同位素的成因就非常重要。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烃源岩发育特征、有机质热
碳循环和硫循环是自然界中两种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者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着诸多物质上的联系.其中,沉积有机质在富硫环境中的保存过程深刻地反映了这种联系,因而这一过程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磁场强度为9.4T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S与电喷雾电离技术(ESv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质谱技术的极限,具有极高的质量分辨率和准确度,能有效检测传统质谱技术无法有效检测的沉积有
本文通过研究南海北部下陆坡STD235沉积柱状样品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合孢粉鉴定结果,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盛冰期晚期以来海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在涠西南凹陷部分湖相烃源岩中检测到高丰度的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丰富的奥利烷和C304-甲基甾烷,这3类化合物含量都较高的现象在涠西南凹陷烃源岩中较为少见,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也鲜见报道.笔者从成熟度、沉积与成岩环境、生源构成等几个方面探讨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中度17α(H)-重排藿烷的成因,对精细油源对比及确定主力烃源岩等具有重要意义。
干酪根及其它沉积有机质在裂解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甲基、乙基等,它们与氢结合而形成甲烷、乙烷等天然气组分,也可与其他物质结合,如芳香烃,形成甲基化、乙基化的芳香烃,从而影响裂解反应的进程.在地质体系中,芳香核与链烷烃系列物质相伴存在,因此芳香核将对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产生一定作用。本研究表明芳香核及其甲基化作用的发生对实验体系中形成的气态烃的碳同位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存在于400℃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