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大多数种类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中包括一些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类群,如有些成员是植物病原菌,引起植物叶斑、溃疡和腐烂等多种重要植物病害,如葡萄座腔菌属的真菌(Botryosphaeria spp.)能引起多种林木及果树病害(Cunnington et al.,2009),球座菌属(Guignardia)的无性型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寄生或腐生在草本或木本植物上,是一类为害严重而又常见的植物病原菌.因此,对葡萄座腔菌目真菌资源和系统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学术价值.目前全世界已记载葡萄座腔菌目1科,28属,1628种(Kirk et al.,2008),中国报道5属,32种,仅占全球种类数量的2%左右,大多数种类还有待被发现,因此对我国葡萄座腔菌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极有必要对其进行资源考察和系统分类研究,寻求、发现和描述这些特有的真菌属、种,为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科学地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葡萄座腔菌类真菌作为一个几乎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有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许多类群因其代谢途径复杂、代谢产物种类繁多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从北京鹫峰、福建南平、武夷山,海南五指山、尖峰岭,黑龙江、江苏、江西庐山、辽宁、山东、陕西、台湾、新疆、云南昆明、楚雄、思茅、浙江天目山等15个省市自治区等地调查采集600余份标本,分离培养葡萄座腔菌真菌62个菌株,鉴定描述3属,18种;通过185、28S和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根据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支持了Schoch et al.(2006)建立Botryosphaeriales的观点,进一步验证该类真菌为单科目的分类现状;本研究中18S和28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uignardia成员以98%以上的支持率独立于其它类群,子囊座单腔,子囊孢子小型、单胞、无色为该属成员的主要鉴别特征;大聚颈腔菌属(Macrovalsaria)的分类地位长期存在争议,是座囊菌纲中分类地位未定的属(Kirk et al.,2008),本研究表明它与Botryosphaeriales中子囊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暗色的B.rhodina聚在一起,属葡萄座腔菌目的分类位置未定的属,可能与Botryosphaeria近缘;基于ITS-5.8-ITS2 rDNA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支持了Crous et al.(2006)的结论,结果表明Botryosphaeriaceae是单起源的,在系统树中分别获得100%的支持率,简约树与邻接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一致,仅是支持率略有差异.同时,Botryosphaeria是个多谱系的类群,可分为五个分支,各分支代表其不同的无性型类群,新的分类系统势在必行.本研究对葡萄座腔菌类真菌的系统学做了一些补充和探索,然而其系统分类还远未完善,需要更深入全面的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