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湿地土壤是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或汇.蚯蚓是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是土壤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是地下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蚯蚓呼吸产生的CO2,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自身肠道、分泌液、消化物和排泄物等微环境促进反硝化过程释放N2O.然而,土壤过湿或淹水的湿地常被认为不适合陆栖蚯蚓生存.对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湿地土壤是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或汇.蚯蚓是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是土壤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是地下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蚯蚓呼吸产生的CO2,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自身肠道、分泌液、消化物和排泄物等微环境促进反硝化过程释放N2O.然而,土壤过湿或淹水的湿地常被认为不适合陆栖蚯蚓生存.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的样方调查表明,三江平原过湿或季节性淹水的湿地是蚯蚓的重要生境,共发现陆栖蚯蚓3种,分别为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诺登爱胜蚓(E.nordenskioldi nordenskioldi E.)和哈尔滨爱胜蚓(E.harbinensis);3种均属于正蚓科爱胜蚓属,均为表栖型;分布密度为9~90ind.m-2.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因湿地生境类型和季节有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热带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近半世纪以来,热带生森正经历着过度砍伐和不断退化的困境,大量的天然林转变为以天然橡胶、桉树和油棕等人工林,由此带了全球大约15%的温室气体排放.遥感技术是大面积范围内获取森林信息的主要途径,准确刻画热带森林的空间分布及其转变过程对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ot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could dramtically affect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natural wetlands methanogenesis.Chinese natural wetlands vanished significantly during passed
虫生真菌蝉花(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可对同翅目、鳞翅目中的多种农业害虫有较好的致死效果,是一种较优的生物防治真菌.蝉花也是一味名贵中药,能产生多种在医疗和保健上有重要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真菌资源.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蝉花具有较好的絮凝活性,可用于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无毒、易降解等优点,对水处理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蝉花菌株絮凝能力的筛选,以期为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生物分类单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格局、规律与形成过程的学科.相对于大型生物而言,微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十分薄弱,微生物是否像大型生物一样也有地带(区域)分布特点,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论.许多适用于大型生物的传统生物地理学理论也未能在微生物中得到很好的验证.过去,人们假定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大型生物相比有着本质不同,即微生物呈一种全球性的随机分布,最近的研究成果已经对人们的传统认识提出
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世界著名的地质富磷区,滇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雨季伴随着山地径流,大量磷素进入附近水体,直接威胁着滇池、抚仙湖等高原湖群以及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水体安全.基于植物与养分及水文过程的相互关系,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对径流氮、磷输出进行管理,是植被修复及面源污染防控研究的新方向.按照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在富磷区添加氮素提升土壤氮磷比例可促进区域内的养分平衡,有利于植物群落复杂性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农业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抗生素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OX)与重金属镉(Cadmium,Cd)复合污染对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讨论土壤中N循环是否因为污染土壤的氨氧化作用变化而受到影响;同时,还探讨了氨氧化细菌和蚯蚓在土壤ROX-Cd复合污染中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ROX和Cd复合污染对AOB的生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水体生态系统种的重要生物组成成分,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浮游动物对湖泊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已成为评价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草海是我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是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能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但自80年代恢复草海以来,有关草海浮游动物的研究仅在两次自然保护
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蚊母树属(Distylium)多年生常绿河岸带灌木,主要分布于乌江流域及长江三峡库区湖北区域(宜昌、巴东、秭归、长阳),是三峡库区河岸带固土护岸的良好树种.随着水电工程的兴建,乌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部分野生中华蚊母树群落伴随着原有消落带的消失其原生境也被淹没,再加上人类的过度采伐,导致野生资源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七里海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虽然对七里海湿地的保护恢复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对其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研究却仍非常缺乏.调查发现,七里海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体,其间在一些地势略高,排水稍好且盐度较高区域毗邻分布着碱蓬.我们假设: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是由于芦苇不能耐受环境胁迫(如较高土壤盐度)故不能生长在碱蓬分布区,而碱蓬竞争能力不敌芦苇而被排挤出芦苇分布区.我们通过温室多因子控制
互花米草入侵对我国潮滩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入侵,必须能准确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外来植物入侵与气候和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同时也是高度尺度依赖的.在较大尺度上,物种分布被认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在较小尺度上,地形和土壤属性等其它因素可能变得更为重要.因此,进行不同尺度的耦合,对提高入侵植物物种分布的预测精度来说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