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车辆逐步加速特性的格子流体力学交通流模型

来源 :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实际交通中的车辆驾驶特性,提出了两种改进的格子流体力学模型。在模型中,通过引入计及车辆逐步加速效应,提出与实测数据更为符合的新的最优速度函数,更合理地刻画了单车道交通流的动力学相变特性。线性稳定性分析表明:在考虑驾驶员逐步加速的情况下,交通流呈现更为复杂的多重相变,而且相变的发生随驾驶员敏感度和车辆密度改变而变化,相变的阶数与最优速度函数的拐点紧密相关。数值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农业灌溉及排水渠道在考虑输水效率、减少输水损失及结构体安全之情况下,大部分皆以架设模板浇置而成。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内面工,取代了原有的沟渠及土堤,使得渠道表面光滑且无孔隙,进而塑造出单调缺乏变化的流况,造成生物难以栖息其中。本研究以不影响输水效率的前提下,研拟使用预铸生态块石,块石采用四种不同凸出高度,并以水工渠槽进行试验,求得渠道内布置预铸生态块石之水理特性。实验结果显示,预铸生态块石之曼宁系数介
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不同粒径卵砾石条件下近底水流结构进行了测量,得到了紊动强度和雷诺应力沿水深的分布,并对脉动流速的自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漩涡时间尺度从水面到床面呈现减小趋势,其绝对值波动范围在3.2~0.02s;床面粗糙程度的增加使近壁面区域水流的紊动强度增大,并限制了近壁面区域内漩涡的时间尺度;雷诺应力在近壁面区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在0.1倍水深以上大致符合线性分布。
台湾由于地形关系,都市的发展与重要的建设等大多位于西半部地区,而西半部地区之地层特性多属卵砾石堆积层,许多工程需于卵砾石层中施工,因此其对工程之影响已成为重要课题。对于隧道、边坡、深开挖等之设计开挖,地下水降水措施为第一要务,此举可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并避免机具施工时的困扰;但因卵砾石层之渗透系数较高(如夹有凸镜体则渗透系数降低),故地下水将造成地盘强度降低,使开挖面无法自立,易造成隧道内积水,更增加
弯曲分汊河道是长江中游较为常见、典型的河型,其稳定与否对长江航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兴衰演变与水沙输移特性、河床形态及边界条件等密切相关,其中水力输沙特性是决定河道演变的主导因素。依据长江中游典型弯曲分汊河段(如:沙市、监利、张家洲、天兴洲、陆溪口、罗湖洲等)近几十年的实测来水来沙等资料,主要从纵向稳定系数和横向稳定系数分析了各河段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及演变趋势,可为长江中游河道整治提供参
水土流失除受降雨特性的强烈影响外,还受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况、下垫面特征等影响,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应该将以上各种影响纳入同一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为此,提出了将二维浅水波方程、二维不平衡输沙方程与地表高程受水沙影响变化的方程进行系统耦合,考虑到研究区域内下垫面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等复杂性,采用任意多边形网格的非构造有限体积法(FVM)对系统耦合模型进行数值离散,通过在四川省遂宁市水土保持试验站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多沙河流降雨径流的特点,基于平均浓度法原理,将年内降雨径流过程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两个阶段,同时将高含沙水流中的污染负荷分为水体中的溶解态污染负荷、泥沙吸附态负荷两部分,提出了多沙河流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为例,根据潼关水文站1950-2005年实测水沙资料,结合水体、泥沙污染物浓度测定试验,计算了潼关断面丰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
偏心小间隙水流经常出现在两相流有压管道输送中,其水流兼有压差流和剪切流的特性。选择圆柱形物料在圆形管道中形成的偏心小间隙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流量和功率损失的近似计算式,给出了固定几何尺寸的圆柱形物料前后的压差和功率损失随雷诺数和相对偏心距的变化规律,可供后续研究和工程设计借鉴。
河口、海岸带的床面冲淤演变是在一定的流动条件下发生的,潮流、波浪作为动力因素决定着床沙的运动规律,而冲刷强度的计算对于工程设计非常重要。关于泥沙运动及床面的冲淤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针对定常流动条件下的局部冲刷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总结出了许多定常流条件下局部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并用于诸如桥墩等工程的设计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对于潮流作用下的冲刷计算方法的研究较少。通过分析
以水动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为理论基础,就油藏生产出砂过程中涉及的流体、变形耦合建立了一个框架模型,用于出砂预测和控砂生产。应用生产现场的部分出砂资料,对出砂预测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通过研究发现,油井产能的提高可归为两种主要机制:(1)砂粒运移导致的流体速度提高,(2)出砂导致的负表皮效应以及井眼有效半径扩大。上述机制降低了井眼区域流体压力梯度,抑制了储层出砂,同时又促进了油流向井眼的流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