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古村镇保护的矛盾

来源 :2015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村镇是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诸如各类建筑的修造及其地域风格的形成,村镇位置的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建筑、道路、水源等生产生活要素的整体分布格局等方方面面,不仅是区域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还蕴含着生活在这些村镇里的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宏大主题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思索.在这个意义上,古村镇已被人们视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古村镇的保护也遇到了显而易见的矛盾.学术研究单位与地方文化机构携起手来,分区分批进行古村镇研究,理清古村镇变迁的历史过程,说明古村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整理与古村镇相关的文献以及具有民俗或民间文学价值的口述史资料,为保护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街巷以及古村镇的整体风貌提供学术支撑。
其他文献
大房山脚下原有多座古村落,而其中分布较集中,保存较好的当属南窖沟的北安、水峪、南窖村了.这些古村大部分形成于民国以前,依托大房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地貌特征,既有留存至
回溯历史,兴自两汉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有唐一朝达到辉煌,后经历代发展,至宋明时海上丝绸之路,业已兴旺.可以说古时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进行交流的主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