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液态CO2播撒冰雹云粒子谱演变特征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v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三维时变完全弹性非静力积层混合云人工消雹增雨模式对山东一次强单体冰雹云采用AgI 和液态CO2(LC)在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不同位置进行播撒模拟,结果表明:在宏观累积降水量无法分析播撒效果时,可采用冰雹粒子谱的演变特征来分析播撒的正负效果;适量播撒均可使冰雹粒子谱向小粒子方向移动,大尺度的冰雹粒子大幅减少,但粒子数浓度有所增加,导致累积降雹量增大,较早播撒可提早生成小的冰雹提前降落;在冰雹云发展旺盛即冰雹生成之前播撒,均可取得较好的播撒效果;无论在最大过冷水区播撒还是在最大上升气流区播撒,LC 播撒均比AgI 播撒效果好,冰雹粒子尺度减小明显,大于5mm 的冰雹大量减少。
其他文献
我国有98 个辐射观测站,其中长期(最早1957 年)开展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日曝辐量观测的有60 多个站。为了利用这些辐射资料获取我国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长期变化特征,本文发展了一个从宽带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日曝辐量(总辐射与散射辐射日曝辐量之差)反演光谱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从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日曝辐量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有4 个主要问题需要考虑:1)“等效”的
2007 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获得了雾霾转换过程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 个不同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粗、细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 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3 个阶段,其中霾
本文利用2005 年6 月份连续观测的北京城区O3 及其前体物NOx 和CO 的小时平均浓度、同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市近地面O3 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6 月份23 天的样本空间中,总超标天数为11 天;O3 小时平均浓度日最大值的分布为,日最大O3 小时平均浓度的最大值(199.79ppb)出现在6 月21 日,而其最小值(24.98ppb)出现在6 月9
通过对2010 年5 月-6 月石家庄地区的臭氧浓度的观测采样,经过分析得到:臭氧浓度日平均在晴天要比阴天高;在一周循环内,并且在相同天气背景下,从周一至周六浓度逐渐增大,在周日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工作日路面机动车所排放的NOX 会比较多,于是受光化学反应影响的臭氧浓度有一个累积过程,在天气状况相同情况下周一至周五浓度逐渐变高,而在周六人们自驾出门游玩和走访的人数也比工作日多,所以在周六达到极大值,
利用高分辨率的双参数化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细致地模拟了2004年4月23日至24日梅雨锋暴雨云团的宏微观结构及特征,探讨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云的结构变化以及降水粒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本次降水强盛时期的MCS具有三层云结构,即:第一层是冰晶层;第二层为冰、水混合层(过冷层);第三层暖水层(水滴层)。第一层底和第二层的顶的位置大致在270hPa(-40oC层附近)左右的高度上;第二层底和
由于大气可降水量在人工影响天气、天气预报、气候影响、大气辐射传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准确精细地监测水汽优为显得重要。随着卫星技术的日益发展壮大,很多地球观测技术从地基观测逐步发展成空基观测。卫星观测时空分辨率很高,而且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步成为最主要的地球观测手段。本文利用GPS 资料和地面湿度参量(地面水汽压、地面露点)修正了利用地面湿度参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参量计算大气总水汽
在呼和浩特及二连浩特布设三套双频GPS 做水汽观测实验,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检验,证明三个观测站数据有效可靠。其次利用2008 年1—10 月的观测数据对两站的水汽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站均表现为夏季平均水汽含量最大,达到25mm 左右,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含量最少,仅5mm 左右甚至更低。第三,与探空计算的水汽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PS 反演的水汽高于探空计算值,在呼和浩特站大约高
基于山东MM5 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预报结果,建立了山东省域范围水汽输送收支计算方法。利用模式输出的各等压面 比湿、经向纬向风、云水、雨水、固态水(冰晶、雪、霰)比含量等数值,对2003 年7-10 月山东夏秋多雨期山东省域范围总 体水汽输送、收支和云中各水成物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山东全省总水汽输入量为14393.02 亿立方米,输 出量为13292.40 亿立方米,净输入量为
利用济南CINRAD/SA 雷达的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它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以及再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主要结果为:(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 卫星的红外云图显示产生弓状回波的云团是在邻近云团的出流边界影响下发展加强的,而地面自
利用探空资料、Cloudsat卫星资料、山东自动站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1日-12日发生在山东西部大暴雪过程的天气特征、微物理特征及动力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hPa 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造成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 偏南风急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了较强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中层辐合高层辐散, 有利于天气系统的发展和增强,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