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作为髂骨钉的固定部位已得到共识。为降低髂骨全长钉溢出内外骨板和打入髋臼的风险,许多学者行该通道的短钉固定。髂骨钉不同长度的选择原因是由于对髂骨钉置入深度的生物力学尚未清楚所致。前期研究中,我们对国人髂骨通道的影像学研究发现,在髂后上棘-髂前下棘通路中存在两个明显的狭窄点。尤其位于坐骨切迹水平的第二狭窄点,皮质厚、密集、范围广,松质骨含量少,可能成为髂骨钉固定的最坚强区域。因此我们推测, 仅通过第二狭窄区的髂骨短钉固定可能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目的对髂骨长钉和短钉腰-髂重建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方法成年防腐尸体标本(腰 3-骨盆)7具用于实验。使用康辉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 L4-S1椎弓根钉固定, 并将这一状态定义为骶髂关节的完整状态。完整状态测试后,行骶骨全部切除并联合髂骨钉行 L4-L5-骨盆的稳定重建。根据髂骨钉置入长度顺序分为短钉组和长钉组。其中短钉长度定义为过坐骨切迹水平2 mm,长钉长度定义为穿透髂前下棘前方皮质2 mm。在858型 MTS 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施加800 N 轴向压缩和7 Nm 轴向旋转载荷后,行髂骨钉轴向拔出实验,记录压缩和旋转刚度、最大拔出力,并加以分析。结果髂骨短钉和长钉的置入长度分别为70±2 mm 和138±4mm。髂骨短钉和长钉的重建结构,在压缩实验中分别获得脊柱-骨盆间初始刚度的53.3%和57.6 %;在旋转实验中,分别恢复脊柱-骨盆间初始刚度的55.1%和62.5%;长短钉结构间在压缩和旋转实验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它们的轴向压缩及旋转刚度均显著低于完整状态组(P<0.05)。髂骨长钉的最大钉拔出力显著高于髂骨短钉(P <0.05)。结论在生理载荷下,髂骨短钉的脊柱-骨盆重建结构可获得与髂骨长钉同等的力学稳定性:髂骨短钉的置入深度仅为长钉的一半,可降低置入的风险。但是,髂骨长钉较短钉更具轴向把持力,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可能采用长钉固定。无论髂骨长钉或短钉的脊柱-骨盆重建装置均难以恢复局部的初始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