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natural revegetation and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on soil nitrogen storage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y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is study examined a pair of neighbouring small watersheds with similar top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s.Since 1954, natural reveget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one of these watersheds, and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e other.The two watersheds have formed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dscapes: naturally restored grassland and artificial forestland.The differences in soil total N, soil nitrate (NO3-) and ammonium (NH4 +) N and soil δ15N in the upper 1 m of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wo ecosystems.Additionally,δ15N was measured in tree rings in the forestland and used as a proxy for soil N availability.
其他文献
在考虑喀斯特地区特殊生态水文地质背景基础上的小流域的准确划分,突破传统非喀斯特地区基于DEM单一数据源的小流域划分方法,综合地质背景、生态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对比地表水系与地下河网水文特征,对小流域空间形态进行了提取划分。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在特殊生态水文地质背景下,传统小流域划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小流域科学特征,只有在考虑地表与地下空间的小流域系统才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2)在结合示踪分析、
全球变化科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平衡大气CO2收支。至今仍存在每年十亿吨级的陆地碳汇不知去向,即所谓的"遗失碳汇"问题。这些不明碳汇的位置、量级、变化和形成机制目前仍不确定,并存巨大争议。尽管全球变化和岩石化学风化的正相关关系已体现在大气CO2的地球化学模型中,但这一反馈被认为只在地质长时间尺度起作用,因此,对于人类活动对碳收支影响的讨论时常不考虑风化碳汇的贡献。本研究基于岩石风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碳酸盐风化能否形成稳定持久的碳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风化产生的溶解无机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以及利用程度,后者可通过地表水水化学和13CDIC的昼夜变化来探讨。本研究分别在夏季(2012年8月29日12:00至8月30日18:00)和冬季(2013年1月27日10:00至1月28日16:00)两个时段对茂兰拉桥表层岩溶泉及其中、下游池水的温度、pH、电导(EC)和溶解氧(DO)进行高分辨
近年来湖泊沉积物中碳埋藏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外许多学者已开展了碳埋藏的相关研究,尤其是湖泊沉积物碳埋藏的储量,及其在区域或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的研究.长江中下游泛洪平原湖泊众多,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600多个,其中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18个且大多都属于富营养的浅水湖泊.对于这些冲积平原湖泊来说,由于它们易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其碳埋藏率理论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初级生产的增加
在渤黄海大陆架采集19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含量、通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天津和砣矾岛大气、环渤海河流和渤海海峡水体BC含量,构建了渤海BC收支.结果表明:(1)渤黄海表层沉积物BC含量范围为0.023.55 mg/g,平均为0.85±0.57 mg/g.其中,渤海BC含量范围为0.021.75 mg/g,平均为0.69±0.40 mg/g;黄海BC含量范围为0.143.
全新世大暖期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度和降水的最佳组合时期,该时期碳汇丰富,湖泊水体与沉积物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活跃,湖泊固碳潜力较高.因此,研究大暖期中国湖泊空间分布格局,阐明我国不同区域湖泊全新世大暖期的碳埋藏潜力,揭示该时期我国湖泊的固碳速率、特点及其差异原因,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下,湖泊流域乃至区域碳循环与固碳潜力的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从文献中收集到大暖期全国含有机碳数据共计
我国北方黄土高原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典型部位黄土覆盖厚度可达200米以上,它与南方岩溶区一样,也属巨大的碳库,在区域甚至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黄土表层碳库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深层碳库通常被作为"死碳"用于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建,但黄土堆积至今其碳库的任何细微变化均会引起古气候或古环境重建结果失真,尤其是定量重建结果。因此,黄土深层碳库的稳定性是亟待探索的科学问题。
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利用20 m或者更深层次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在植物根系系统以及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影响下,深层土壤的有机碳过程在全球碳循环和陆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当前,已有深剖面(本文定义为5 m以下)土壤有机碳(SOC)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古环境重建方面,对其储量、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我们假设:长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相应根系特征对深剖面SOC的数量与
全球范围内7-8Ma C4植物大规模出现(或扩张)是晚新生代的重大事件.但随着更多地质记录的获得以及新方法的运用,人们发现了C4植物出现(或大幅度增多)的时间更早(>9Ma),从而对CO2浓度降低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区域性构造或气候原因可能对C4植物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深海沉积ODP钻孔1146岩芯20Ma以来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热解碳(黑碳)碳同位素记录对该区域C4植物演化历史进行恢复
新兴的有机生物标志化合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是古环境重建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GDGTs的一些古气候代用指标可分别用来指示温度、盐度、陆源有机质输入和pH等.这里,通过对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调查,我们发现由奇古菌产生的奇古菌醇(thaumarchaeol)含量和相对含量(%thaum)随沉积物采样处原位水深的增加而显著增高(R分别为0.88和0.95),thaumarch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