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也是风媒远距离传播的真菌病害。小麦条锈菌在云南省越夏和越冬,但越冬和越夏菌源的传播方向和影响范围都不清楚。研究其在云
【机 构】
: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 昆明650200
【出 处】
:
第十七届中国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也是风媒远距离传播的真菌病害。小麦条锈菌在云南省越夏和越冬,但越冬和越夏菌源的传播方向和影响范围都不清楚。研究其在云南省内的传播情况,了解菌源的产生地,有助于从小麦条锈菌的源头开始进行防治。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开发的ISSR分子标记,通过高分辨率的遗传分析系统对采集自云南省曲靖、大理、昭通、易门及贵州省贵阳市等5地的小麦条锈菌样品进行群体遗传距离分析,并利用模拟软件进行了传播方向的分析。结果表明:大理、贵阳、玉溪和昭通4地的小麦条锈菌的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而曲靖地区的样品则组成较为复杂。而且DL3-ZT29,DL14-ZT26, GY17-YM21, DL33-GY32,DL28-GY8,DL25-YM8,ZT28-QJ17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就说明大理和昭通,贵阳和易门,大理和贵阳,大理和易门,昭通和曲靖间有小麦条锈菌样品之间存在遗传交流。分别将采集自同一地区的样品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的分析发现:两地间的地理距离与小麦条锈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非完全成正比。如果将多年的实验数据和当地的气象因子结合,将能够有效地推测出云南小麦条锈菌越冬菌源和越夏菌源的传播方向和影响范围,为云南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治理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庄浪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地处105°46′~106°23E、35°3′~35°28N,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1553.14km2,基岩山地和丘陵沟壑占总面积的93.5%,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O和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2行∶3行(52B3)、2行∶4行(S2B4)
长期施肥对大豆-小麦系统温室气体(GHG)排放及全球增温潜势(GWP)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我们借助华北平原始于1983年的长期施肥点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大豆-小麦产
甲烷(CH4)是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之一,含量仅次于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具有很强的吸收潜力,是二氧化碳的21倍.稻田是大气CH4的重要排放源,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是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固
随着近年来气候状况的变化,冻害发生的频率显著提高,尤其是倒春寒,对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提取不同灌溉类型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分
本实验选用耐盐性强弱不同的高粱品种甜选35、红缨子以及甜选41,研究了150mmol/L浓度的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50mmol/L浓度的NaCl胁迫下,不同高粱材料
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动植物的遗传基础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质资源也正逐渐从地球上消失。超低温保被认为是目前长期稳定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理想方
通过分析稻瘟病菌基因组,结合比较基因组学和BLAST序列分析等方法从稻瘟病菌基因组数据库中预测到了一个分泌蛋白基因MoSDT1.为了进一步研究稻瘟病菌效应蛋白MoSDT1在稻
[目的]构建稻瘟病菌活体寄生阶段特异的效应蛋白BAS1和BAS4的过表达载体及获得过表达的异源表达菌株,为研究这些效应蛋白与水稻的互作特性,及其他新效应蛋白奠定基础。[
以矮抗58和周麦18为材料,在壤质潮土上开展了测墒灌溉与氮肥运筹配合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前期耗水比例较低,重度胁迫和充分灌溉矮抗58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