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地种植了大量的麻竹,为提高麻竹经营水平,促进麻竹竹叶资源的利用开发.对麻竹林进行了轻度钩梢T1(截去冠层高度的1/4顶梢)、中度钩梢T2(截去冠层高度的1/3顶梢)、重度钩梢T3(截去冠层高度的2/3顶梢)3种钩梢强度处理,以未钩梢麻竹林为对照(CK),以2a生麻竹立竹为试验材料,探讨钩梢强度对麻竹生物量分配、当年生枝条生长特性、麻竹生理特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钩梢
【机 构】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36
【出 处】
:
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地种植了大量的麻竹,为提高麻竹经营水平,促进麻竹竹叶资源的利用开发.对麻竹林进行了轻度钩梢T1(截去冠层高度的1/4顶梢)、中度钩梢T2(截去冠层高度的1/3顶梢)、重度钩梢T3(截去冠层高度的2/3顶梢)3种钩梢强度处理,以未钩梢麻竹林为对照(CK),以2a生麻竹立竹为试验材料,探讨钩梢强度对麻竹生物量分配、当年生枝条生长特性、麻竹生理特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钩梢相比,钩梢后麻竹立竹枝叶杆生物量均有显著下降(P<0.05).T1、T2和T3处理的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和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CK(P<0.05),秆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低于CK(P<0.05).不同钩梢处理的麻竹立竹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均显著高于CK(P<0.05).这表明钩梢引起更多的资源向枝叶分配,减少资源向秆分配,其中以T2处理最有利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高效积累和合理分配.(2)T1和T2处理的当年生枝条基径、数量、长度和商品叶数量都显著大于CK(P<0.05),其中T2处理的当年生枝条基径、数量、长度和商品叶数量分别较CK增加42.99%、53.29%、29.77%、39.54%.T3处理的当年生枝条基径和长度大于CK,但当年生枝条数量和商品叶数量小于CK.(3)4组不同处理笋期内麻竹生理特性(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叶片水势)整体趋势都呈盛期>末期>初期,其中T3处理在不同笋期时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4)钩梢后显著提高了麻竹立竹的光合能力和蒸腾能力,盛期和末期时的净光合速率(Pn)大小关系,均表现为:T2>T1>T3>CK,在盛期和末期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是CK的1.35倍和1.33倍.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蒸腾速率(Tr)大小关系都表现为:T3>T2>TI>CK.(5)钩梢后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势均高于CK,表明钩梢提高了麻竹立竹水分可获得性,提高了立竹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减少了其对土壤水分的需求.(6)T1和T2处理笋期内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以T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值最高.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在初期时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盛期和末期的时候均显著低于CK(P<0.05),表明适度钩梢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文认为中度钩梢(T2)处理在生物量分配、商品叶产量和生理特性均有明显优势.全面弄清麻竹钩梢措施利害,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通过不同浓度植物源生长调节剂A和B处理对翠竹进行快繁和矮化实验,观察其新鞭数量、长度、节数、高度,并测定翠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植物源生长调节剂A对翠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低浓度时有促进叶片生长的作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植物源生长调节剂B对翠竹地上部分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浓度的升高,其高生长和叶面积指数均呈递减趋势.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绿阔叶林(Ⅰ)和杉木林(Ⅵ)为对照,开展了8竹2阔林(Ⅱ)、6竹4阔林(Ⅲ)、毛竹纯林(Ⅳ)、8杉2竹林(Ⅴ)等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土壤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杉木纯林最差,毛竹混交林抗蚀性优于毛竹纯林,混交林中6竹4阔林的抗蚀性较好,8竹2阔和8杉2竹林次之.崩解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抗蚀性变化趋势不同,常绿阔叶林土壤崩解速率
本文对椽竹发笋和幼竹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椽竹出笋期为5月中旬至11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竹率最高,可达85.5%;盛笋期(8月)幼竹的高生长最快,新竹平均高度也最高,最高可达7.8m; 6、7、8、9月萌发的竹笋箨叶开始脱落时间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下旬、9月初和10月中旬;6月和7月发的椽竹开始抽枝时间都在9月底,竹叶开始生长的时间在10月初,而8月份发的椽竹开始抽枝和长叶时间分别
当植物某种组织构件部分损失后,该组织构件的剩余部分将表现出功能加强现象,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因组织损失而减少的功能.通过研究不同竹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对钩梢的生理生态响应,比较叶片的光合能力、叶形态、光合色素含量、氮含量(Na)、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氮素在光合系统内部的分配,以期揭示不同竹龄对部分构件缺失后的适应机制及生存策略.结果表明:对比
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沿海沙地10个竹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青丝黄竹、唐竹、花巨竹、金丝慈竹的Fv/Fm、Fv/Fo值较高,即这4个竹种的光能利用率相对高于其他6个竹种,能够形成较多的化学能,且10个竹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差异;花竹、花吊丝竹、紫竹的qp值分别较青丝黄竹高了33.6g%、32.34%、32.61%,表明此3个竹种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较强,有利于为光合碳同化提供条件.
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直接影响到克降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张和资源利用等,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索克隆植物系统内水分生理整合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分株相连的美丽箬竹(lndocalamusdecorus)盆栽苗为试材,设置3个盆栽基质相对含水率(90%高水势、60%中水势、30%低水势)和3个水势差处理(90%-60%、60%-30%、90%-30%),研究美丽箬竹克隆分株抗氧
为探讨外源Ca2+对毛竹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以盆栽毛竹一年生幼苗为试材,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设0(A)、1(B)、5mmol/L(C)和10mmol/L(D)4个CaC12浓度梯度浇施毛竹幼苗,对照浇同样量的蒸馏水(CK),分析干旱胁迫下外源钙离子对毛竹幼苗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干旱胁迫条件下,毛竹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02(Ci)、
通过测定不同覆盖年限毛竹林地土壤养分、pH、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特征及酶活性,分析地表覆盖措施对毛竹林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含量随着覆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pH值急剧下降;在覆盖经营的初期,林地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无覆盖林地,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微生物菌落明显下降;在覆盖经营的初期,林地土壤酶活性明显增加,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酶活性显著
运用实地跟踪监测方法,于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针对浙东四明山余脉的雷竹产区,根据雷竹林生长立地条件和覆盖栽培经营技术措施,分析目前集约经营方式下的雷竹林分,林地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的变化状况,揭示其与经营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耕作层0-15 cm深度内的土壤养分状况好转,表现为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增加,土壤保肥能力增强,土壤结构状况深受覆盖措施影响,颗粒直径D<0.25 mm,0.2
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为对象,研究了4个密度梯度(D1~D4)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等18个土壤质量指标,运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密度毛竹林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化学性质指标随林分密度增大而持续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而物理性质指标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随着密度增大,土壤酶活性呈增大趋势,但超过一定密度土壤酶活性又有所下降.毛竹林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综合分析发现,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