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肌内入路术式,在单节段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程度的差别,为肌间隙入路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2月,应用小切口TLIF术治疗单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46例。减压侧统一通过多裂肌肌内入路,非减压侧随机分组,住院日奇数患者实施肌间隙入路,住院日偶数患者实施肌内入路。肌间隙入路组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6~74岁,平均52.7岁;其中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2例、单侧椎体后缘离断4例、单侧侧隐窝狭窄6例;L3—4病变1例,L4-5病变患者12例,L5-S1病变9例。肌内入路组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32~72岁,平均51.8岁;其中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1例、单侧椎体后缘离断5例、单侧侧隐窝狭窄8例;L3—4病变2例,L4-5病变患者14例,L5-S1病变8例。记录两组病例的非减压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及术后1、6、12月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所有患者术后12月进行MRI复查,并进行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和T2信号强度比率测量,组内和组间比较两种术式多裂肌萎缩及脂肪化退变差异。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原始病变、切口缝合时间无显著差别,而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皮肤切口至置钉完毕时间明显低于肌内入路组(P<0.01)。两组非减压侧,术前VAS分值无明显差别;而术后1、6、12月,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值明显低于肌内入路组(P<0.01)。组内配对比较和组间比较,肌间隙入路术后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减小百分率和T2信号强度比率增加百分率均明显小于肌内入路术式(P<0.01)。结论与肌内入路术式相比,肌间隙入路术式具有出血少,入路简单、置钉容易,对脊旁肌多裂肌损伤小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