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M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uan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9月3日1时52分,山西太原市发生了M<,L>5.0级地震,震中位于太原市郝庄乡(37°51′N,112°37′E),震中烈度V度强,震源潭度18km.这次地震是1957年太原5.0级地震之后,时隔45年后太原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两的以来大华北地区一次有影响的地震事件.对山西测区重力场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由流动重力资料得到的重力场演化图像,一定程序上反映了该区地震孕育的演化过程.
其他文献
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特征是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直接相关因素,反映了岩石圈的地球动力学特点.本文以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问题.探讨了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开发的影响.分析了石膏矿开发过程中不成功的案例.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20世纪华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大地震与日月引潮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地震发生前后3个月震源处引潮力各分量的变化.
本文探讨引潮力共振,磁暴,未来地震之间的可能联系,逐个计算了起倍磁暴和被倍磁暴期间所遇引潮力共振的情况及其奇异关系的物理意义.
本文考虑一维声波传播,利用Bron散射理论推导了分别适用于常速和变速背景的一维速度反演公式.给出了由积分道计算绝对速度的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于昆仑山口西M8.1级强烈地震的情况.然后分析了震前二年在蒙新青甘出现的大面旱区,和利用旱震关系提出的中期预测,最后讨论了灾害链效应.
作者利用大范围可遥测资料、用倍九律观点讨论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分析了热红外异常、6级地震活动及K=8的大磁暴活动.
本文通过对黄海布格重力数据进行水平方向导数、垂直梯度和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地震资料,根据断裂带特点,展布和相互关系提出中朝和扬子块体边界地球物理证据.
我们编制了模拟地震波的并行有限差分程序,从张量波方程出发,采用交错网格速度—应力格式,在通过网格生成方法生成的规则计算区域进行计算,并实现镜像自由表面条件,程序可以在任意多个节点上使用MPI进行并行计算.
本研究旨在根据所获得的地壳形变研究结果以及震源机制结果,使用相应不同的模型,具体描述唐山主震和两个主要余震之间的触发关系,并将这些主要地震活动引起的应力转换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讨论唐山大震应力转换与300km区域范围内触发地震分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