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R系统在铁路无线列调上的应用

来源 :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铁路移动通信以无线列调为主体,并在全路普及.它在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行车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止了大量的行车事故,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全路使用部门的认可.但是,目前在用的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基本都属于简单常规对讲系统,存在传输可靠性低,功能低、容量低和业务单一(只能通话音)等弊端,远远不能满足铁路运输需要.若不尽快改变移动通信技术,这种情况势必成为阻碍铁路运输现代化发展的瓶颈[1].本文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结果,分析我国铁路无线列调对GSM-R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
其他文献
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建筑学教育的重点之一.针对目前在楼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设计思维的培养,教师只从楼梯的构成、形式、坡度、尺寸、结构以及防火疏散等角度讲述,学生的设计成果仅停留在构件的装修和防火规范来满足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建筑教育以设计构思的培养为核心的目标,探索教学中如何使楼梯设计从程式化的装修转变为真正的空间与造型设计,以期摆脱楼梯设计教学表面化倾向,及学生设计实践中忽视楼梯设计,导致楼梯缺乏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已经不太适应.教学方法的变革是我国建筑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以"问题"作为互动式教学核心的观点,探讨了将此方法运用到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问题"主题的提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方式、成果形式、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应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者"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建筑设计的过程从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是把使用者需求物质化、实体化的过程.现行教育模式中,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是没有意识去了解使用者,容易造成设计流于形式化、空洞化.在本科三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中,我们引入了"使用后评价"课程环节,评价以学生日常接触的校园建筑为对象,首先根据日常的使用经验确定评价内容,然后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以客观的数据、表格反映使用者
本文针对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设计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建筑设计学科以及建筑师职业的特点,提出突破传统单一建筑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建筑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文章分析了传统建筑教育模式与诸多新型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及关联,提出了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建筑教育模式的观点,并针对这种多元化建筑教育模式的构成和评判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建筑功能是指建筑或建筑中某空间的用途,然而功能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化和静止的,动态性应该成为当代建筑功能的本质特征.面对科技的进步及功能的动态变化,建筑学朝着更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的方向发展.建筑教育体系需要摆脱当前的单一模式,拓展完善为多层次、多向度、多学科综合的宏大而复杂的人化科技系统.本文通过对建筑功能的再认识及其动态特征的阐述,针对我国传统建筑教育模式在新时代中体现出
本文将Tom Peters教授与西村伸也教授来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短期教学交流之情况并置进行分析,分析他们教学中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以提供新视野;归纳他们教学中的共同点,体现建筑教育校际间相通的、先进的教学方式;最后将这些感触结合到作者自身的设计课教学中,形成相关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对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和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所具有的内涵与外延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师社会角色日益趋向多元化.后工业时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确定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问题密切关联,并存在一些显在的趋势.探讨这些变化趋势下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特征,对当代建筑教育和设计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型项目的建设,国际建筑师在国人自己的评判标准下屡屡获胜.我们在感叹于"大师"手笔的创造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反问:为什么由国内建筑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在竞赛中败下阵来?在方案对比中究竟是什么让境外建筑师获得了肯定?获得肯定的部分是否能够说明当下国内建筑教育的问题?文章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视角,通过对国家项目的分析、对自身教育的回顾和审视,试图发现学校建筑学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新时期建筑教育所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本文从建筑教育的内涵模式、专题设计、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建筑教育新内涵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及其目标指向,以尽快提升我国的建筑教育质量使之符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未来建筑师.本文分析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要重视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创造性思维、开放的思想体系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应注重建筑学的社会意义,突出建筑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适应专业教育需要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可持续发展观与社会责任感贯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