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桶基础抗拔承载力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St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桩-桶基础室内模型试验对桩-桶基础抗拔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室内全模试验,得出拔荷载与上拔位移的关系曲线,建立了位移控制数学模型,得出土体表面的破裂面为以桩轴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通过室内半模试验,内部破坏面为两条近似圆弧的回转面;对土体内部破坏模式进行数学拟合,提出桩-桶极限上拔承载力公式.将抗拔承载力的设计值与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误差原因,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通过对五种流线形艇型的流场分析,综合考虑艇体阻力和艇体容积两方面的要求,以阻力最优为评价标准,优选出格兰韦尔线型作为本潜水器的母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首尾升降翼及方向翼的外形设计及其在主载体上安装位置的设计.最后,调用FLUENT分别对裸艇体和装有首尾舵翼系统的艇体进行了流场分析,得出两艇体在直航、升沉及横移过程中的阻力特性.
仿生水下机器人以摆动尾鳍推进,只有配合胸鳍才能实现灵活的操纵和自身姿态的随意控制.大自然中许多鱼类利用运动复杂的胸鳍进行操纵,可很好地实现悬浮、前进和倒退.为研究鱼类胸鳍的推进机理和性能,针对刚性胸鳍建立了二自由度运动模型.通过对商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的二次开发,详细计算了刚性胸鳍在粘性流场中的水动力性能并与最近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分析了运动参数改变对胸鳍水动力性
出现频率高、高度较低的蒸发波导是实现舰船雷达、通信等电子系统实现超视距探测和超视距通信的主要环境基础,也是影响电子侦察和干扰设备正常工作的海洋大气环境.准确、快速获得海上蒸发波导参数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课题.根据微波谐振腔的谐振频率随充入介质不同而变化的原理,给出了一种能够精确测量大气折射率的微波折射率仪.实验证实,利用微波折射率仪可以精确探测出气象仪器所无法获得的精细大气波导结构,具有精度高、响
针对海域活断层的活动特征和探测难点,从探测深度和分辨率考虑,采用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单道地震、侧扫声纳以及同步测深方法对推测的目标活断层进行多方法、多层次联合探测,对海域活断层的探测方法、探测仪器、存在的问题、获得的成果及建议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
介绍Cell Spar平台的发展及结构形式,针对我国南海海域海况和平台作业要求,对平台进行选型,使用ANSYS软件对Cell Spar平台的整体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给出了环境荷载的选取依据,并通过作业海况和自存海况两种环境条件下的总体强度分析,确定CellSpar平台主体结构及关键部位的应力水平和强度要求,从而建立Cell Spar平台总体强度分析的方法.
研究传统Spar平台在长周期规则波浪下的和型组合共振现象.考虑垂荡与纵摇运动的相互影响以及瞬时波面对于纵摇运动的参数激励作用,建立平台两自由度耦合运动方程.采用多尺度法导出了当波浪频率接近垂荡与纵摇固有频率之和时方程的一阶摄动解.针对一座实际Spar平台,通过求解幅值分岔方程,得到平台在不同波高下的运动响应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发现,当波浪幅值超过某一极限值时,平台出现较大幅值的垂荡与纵摇亚谐
基于南海1500m水深的环境条件进行了Truss Spar的模拟设计.平台的设计承载比为70%,设计最大吃水为147 m,中央井尺寸为12m×12 m,可容纳16根顶张式立管.计算表明,平台空载时的稳心高度21m,满载时的稳心高度为17m,纵摇固有周期为41.9 s,垂荡固有周期为28.5 s,满足初稳性和运动稳定性要求.
提出一种新的浮式结构物浮态方程的求解策略,采用参数化隐式方程组的方法建立浮式结构物浮态方程,并给出相应的求解过程,同时采用数值积分方法给出浮式结构物与水线面求交后二维和三维封闭区域几何特性计算,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输出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好.
渤海海域海冰作用下立管的稳定性问题是海底管线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结合实际工程,使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双层立管在冰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探讨了海冰强度、厚度等参数、作用位置以及管道属性的变化对海冰作用下立管系统冰荷载使用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输送管而言,由于外套管的保护,海冰条件的变化对其荷载使用系数影响较小,一般受制于管道内压、内部介质温度,平台位移,管线膨胀位移等因素的变化.对于外套管,海冰强
动力沉桩是一个涉及桩—锤—土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影响打桩顺利进行的因素较多.结合实际工程,从土塞效应以及桩体疲劳两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对现有土塞效应判断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大量桩基工程实测打桩数据验证其合理性,可供其他打桩工程参考.并根据一维波动方程计算结果,结合相应的S—N曲线,对打桩引起的桩身疲劳进行了分析.